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及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放于首位,可见自然美在生态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美在生态美学的光辉下也正闪耀着它的光芒。

提到生态美学,我们脑子里会显现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中外对生态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这确是一个亮点。

徐恒醇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的,从而把对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

这在我看来,是对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大贡献,同时让我对文章中有关自然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启示。

随着以上的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生态观念的研究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现有美学体系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而出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生态美学是对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

它克服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客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它真1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

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对象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

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关怀。

可见生态美学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借助了自然来完成这一主客的关系,从而呈现了我们真正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与自然之间也少不了人的参与,即少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了。

生态美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和2谐统一的现实途径。

以此来规定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到按客观规律做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展现。

二、指自然物的集合体,即整个自然界。

我们在此所说的人与3自然及自然美中的“自然”无疑是指第二种自然了,即整个自然界。

将自然与美相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美了,这也说明自然美的出现与生态美学是有重大的联系的。

我们且将自然美的中心定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生态美学的核心。

早在古希腊就有赫拉克利特提出:“按照自然而生活。

”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提出了:“生命和谐”的思想。

后来西方对大自然的情感关注始于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即后来出现的浪漫主义中的“返回大自然”的观点就表现了对大自然的伟大情感。

其中也不乏许多作品写出了自然美,华兹华斯的《水仙花》、梭罗的《瓦尔登湖》等都体现了自然美。

同时在这19世纪的美国是征服自然的时期。

梭罗开创了超前意义的生态研究,无疑这一研究就是与自然与密切联系的。

这又再一次把生态美学与自然美联系在一起了。

当然,不仅在西方是从生态美学上谈到自然,在中国也具有这种研究迹象的。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审美思想,追求虚静恬淡的自然人格,强调对天地和谐境界的感性心理体验,即“体道”为中国美学开拓了生态审美之路。

可见生态美学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萌芽,一直到现在有了徐恒醇先生的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中都有“美”的字眼,对美的研究,古今中外都作了深刻的探索。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点对于自然美格外贴切。

李泽厚先生指出“美作为1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2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3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页。

1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这种合目的性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本身。

”这就是说美在本质上是与真和善联系在一起的,美作为真和善的统一以人的自由形态表达出来的。

生态美学所强调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是对人与自然的真和善,自然美是也是对人与自然的真和善的体现,因为自然本身的美离不开人的参与,人能够改造和利用自然,所以自然美是带有人文气息,它的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

从这后来,是生态美学与自然美将人与自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黑格尔也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2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点有欲和加以利用。

”这就是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的。

生态美学和自然美发挥它们各自的美,让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谐。

这与生态美和自然美本身的属性是分不开的。

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力与其生的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

生态审美观正是对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认。

生态审美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必然使主体与客体进入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生态美。

而这种生态美又与自然美有密切联系了。

我们一般也是一提到生态就会想到自然,可见它们已互相交融了。

它们的中心——美,它们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的共同体现的关系——人与自然等。

这种种的共同之处,让我们在研究自然美时不得不会想到生态美学。

是的,自然美的美景也是以它的和谐及静穆给人一种安详感,使人排解忧患的思绪,产生心理的净化。

在这,生态美与自然美共同促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从而让人类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对于自然美的研究,上述已讲到是离不开生态美学的。

我们的生活中都能感知许多自然美,各种美的事物都蕴含着和谐的自由的理想关系。

人们一般认为春季的美是一种温馨的美,生命力萌发的美。

夏季的美是炎热的美,生命力爆发的美。

秋收是丰收的美,生命力成熟的美。

冬季是冷峻的美,生命力积蓄待发的美。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将自身本质力3量对象化使自然人化而成为人化的自然,成为让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的对象。

生活中的自然美让我们久久地沉浸于其中。

自然美的魅力是伟大的。

美女作家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4天》拉开了西方当代生态文艺舞台的大幕。

从那时起,反映生态灾难、动物遭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文艺作品越来越繁盛起来。

人们对这些作品的描述都是在试图追求一种自然美。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对象,而且当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渐与自然相协调时,它也进入了人类审美的视野中。

在对大自然的倾听、观照和抚爱中,人会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无穷的魅力。

所谓自然美是指自然现象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5它能为人所欣赏和观照,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这里所说的自然事物或现象,不仅包括人工改造的天然物,如日月星辰,也包括经过人工培育或改造但仍以自然生长过程或天然质料为特征的人工自然物,如林木花卉或湖光山色。

对自然同景的欣赏产生于魏晋之后。

它是在一定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大自然,从而在自然界获得了新的审美发现。

自然美的发现是以相应的审美主体的培育、相关审美需求的产生和审美对象的确立为标志的。

这与生态美学所强调的审美的主体的参与性及客体的需求是一致的。

自然美的发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山川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自觉地用审美的眼光来观照大自然。

二、是对大自然的欣赏成了审美主体的自觉需求。

三、是对自然美的欣赏促进了相关审美意识的物化,由此形成了山水诗和山水画。

大自然是具有一定时空特性的物质存在,当人们处于它的环抱之中,通过礼觉、触觉、运动觉和方向感等形成一种整体的空间知觉,由此激发了一定的审美意象。

大自然作为充满生命的世界,造成了无数生生不息的运动和生长,给人以生命力的搏动和生意盎然的美,演奏出一曲曲的1 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89年,第70页。

2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0年,第160页。

3 孙智光:《文艺美学研究》,广西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0页。

4 鲁枢元: 《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02页。

5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1页。

生命之歌。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和生活的天地,它不仅养育着人的体魄,也滋润着人的心灵,为人类提供了精神食粮。

在精神生活中,自然美培养着人的情操,调剂着人的心情,丰富着人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自然美可以激发人的乡土情怀,人们在观览祖国大好河山时,会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人类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与自然界的亲和力的人的本性。

这就使对自然美的追求成为人类难以割舍的一种情结。

在都市建筑中人们十分重视庭园的绿化和公共园林的设置,在城市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和山水城市的主张,而在旅游中,人们也是把对自然景观的观览放在首选之列,这些都是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需求。

人从大自然看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就是说,自然界生命的表现,成了人的自由的一种肯定,因此人便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美。

我国古代把由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共鸣称为“畅神”,另外一种自然美的道德象征作用称为“比德”。

在中国古代对自然美的观照受制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态度,关于“比德”的自然美的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对自然的崇拜。

要西方文化中,尤其是受到中世纪基督文化的影响,对自然美的发现是较为晚近的事。

著名文化史学家雅克?布克哈特说:“准确无误地证明自然对人类精神有深刻的影响还是开始于但丁。

但是充分而明确地表明自然对一个能感受的人的重要意义是佩脱拉克——1一个最早的真正现代人。

”继佩脱拉克之后,自然美才逐渐走进西方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之中,到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时期,对自然美的欣赏则进入了高峰。

车尔尼雪夫斯从“美是生活的感性原则出发,提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命题。

中国古代和西方都对自然美作了深入的研究,从这些研究上来说,自然美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生态美学所要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且很大程度上都强调主体的参与性,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都是人的主体参与性,人类表达对自然的爱好也是他的主体参与性。

在人类的作用下,我们的大自然越来越美丽,这就满足了客体的美的需求。

人类在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此提升了人本身和大自然本身的审美价值,让我们感到了真正的生态美和自然美。

上述我们已说到过去时19世纪的美国的作品大力表现了自然这一主题,而在20世纪的美国作品同样也离不开自然这一主题,可见自然这一主题已成为作品的一个主方向了。

1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4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