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社会美

第八章 社会美

第八章社会审美社会美的涵义所谓社会美,就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或是能使人们感到满意、幸福,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事、物或个人言行。

社会美的本质属性有以下三点:1、以“真”为基础,即社会美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直接受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同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直接联系,因此必须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体现其“真”。

2、以“善”为核心。

这里指的“善”不仅仅是伦理上的“善”,更主要是指美学范畴的“善”,是泛指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事物。

这构成社会美的本质属性,离开这一本质,便无所谓美了。

因此社会美的本质和基础就是善,虽然善并不等于美,但善确确实实是社会美的决定性的因素,人们感受和评价社会事物、社会现象是否美,首先的也是最主要的,要看其内容是否富有生命力,是否符合善,是否对社会有益、有利,是否体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具有完美的形象。

社会美除上述两个本质属性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美的存在形式。

社会事物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同其审美对象一样,具有美的形式、美的形象。

社会美的形象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它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核心而构成的形式和形象。

因此,看一个事物是否具有社会美,其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是否符合人类的进步、生存和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先进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愿望。

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美的形式和形象的社会事物就具有社会美。

第一节社会美的发展和特征一、社会美的发展1、社会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在美的各种形态中,人类最早研究的和创造的美是社会美,当原始人把一块普通的石块加工成一把石刀的时候,这便是一种社会美的创造,这种创造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也是社会美,因为社会美是人类自身的美和人类生活的美,自然美是人的情神和人的生活的一种暗示,艺术美是人情美和生活美的艺术再现,人们从事各种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创造,归根结底还是要使人更美,人的生活更美。

所以,社会美是人类从事美的创造的首要领域,是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一切自然美和艺术美,都是从这里慢慢扩展开来。

如果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比作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那么,社会美就是支持这一宫殿的主体工程。

2、社会实践的深广性使社会美向更高级阶段、更广阔领域发展二、社会美的特征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社会美虽然有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虽然需要通过人的外在形象及各种行为形式表现出来,但形式与内容相比,以内容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社会美这种以内容为重点的特征,使得我们不能仅凭感官的感知进行审美评价,而必须在用感官感知的同时运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把握社会美的内容。

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社会美具有时代性、阶级性与民族性。

各个时代的生活不是凝固不变的,•美随着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永远处于演变过程中。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楚王爱细腰,后宫多饿死。

”当时妇女以细腰为美。

而唐代妇女以胖为美,现在又以瘦为美。

•五代十国的南唐后主李煜要宫女用丝绸裹足,在金莲花上跳舞,于是封建社会妇女以缠足为美,•而我们今天看,那是人为的叫妇女趾骨骨折,成畸形,是非常残酷不人道的,•也是很丑的。

我国传统的美多是讲对称美,而现代许多建筑、服装反而以不对称为美。

因为对称显得稳定、庄严,•而不对称显得活泼、新颖。

再例如人们听惯了高雅的音乐,•现在再听《红高梁》中的《好洒歌》和《水浒传》中的《好汉歌》又觉得另有一种新颖的粗犷美, 荒蛮而厚重的美。

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社会美的审美观。

例如劳动人民以健康、壮实为美,剥削阶级以纤细、瘦弱为美。

旧俄国时,上流社会的妇女以病态为美,认为偏头痛是时髦病,是美的标志。

•所以鲁迅说过:“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家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

”在这一点上,社会美与自然美是完全不同的。

民族性是指不同民族的语言,不同民族的心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必然地显示出社会美的民族特征。

例如朝鲜族妇女喜欢穿素雅的白色、淡绿、淡粉衣裙,•配上两条飘带就像翩跹起舞的蝴蝶。

显示出一种朴素、洁净、淡雅、温和、文静的美。

彝族喜欢黑色,黑色衬托一些红色,显得质朴而有生气。

维吾尔族妇女喜好色彩艳丽,样式富有变化,与他们能歌善舞、开朗、活泼的性格和谐。

其实“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还有人说:“服饰是心灵的镜子。

”服饰,这种社会美,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

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侧重于内容美。

人们认为合功利性就是善,合功利性就是指合乎人类实践的目的和想达到的要求,对人有利、有益、有用。

社会美不同于善,但与善有着密切的联系。

善直接与功利相联系,集中表现为人的利益需要;社会美以善为前提,但功利的直接性已消融在感性的形式中,是对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的对人类有益的品德、智慧、性格、才能等的形象体现。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而社会美侧重于内容。

民歌唱得好:“头发梳得光,脸上擦得香,只因不劳动,人人说她脏。

”《巴黎圣母院》影片中艾丝梅哈尔达是外貌美与心灵美结合的,是完美的少女。

卡西莫多外貌丑,但他心灵很美,所以我们说他还是一位好人,一个心灵美的人。

影片中的卫队长外貌英俊,但心灵丑陋,我们都厌恶他。

3、具实在性、明确性、稳定性 P225第二节社会生活美一、劳动美1、生产劳动美是社会生活美的最基本的内容生产劳动是美的最早的领域,因为,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自身,同时还创造了美。

正是由于人类从事集体的劳动生产,人类才从动物中分化出来,使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美也才由此产生。

生产劳动的美,不仅表现在劳动成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的过程当中。

这在流传下来的原始艺术中都有清楚的体现。

在我国出土的陶器制品当中,其图案组织结构常采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方法。

据分析,这可能是从编织物的制作过程得到启发,将编制过程中连续的经纬交织变成陶器图案形式上的反复和连续。

图案形式的反复和连续则体现了编织劳动过程的美。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的几何印陶纹和席纹则与南方竹、苇之类的编织物有关,体现了编织劳动的成果——编织物的美。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讴歌劳动的美,讴歌劳动者的美,这是生产劳动的美的最早形态。

2、私有制下的生产劳动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这时的劳动便发生了“异化”。

劳动的异化妨碍了生产劳动中的美的创造,但是,即使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也往往把异化劳动的对象当作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的对象,从而产生某种程度的愉悦、创造不同程度的美。

因为劳动的异化和劳动的对象毕竟不是一回事,劳动的异化虽然对劳动的对象化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即使是异化了的劳动中仍然存在着劳动对象化的过程。

劳动者虽然异化,失去了做人的权利,但毕竟是人类的一部分;劳动虽然异化,但仍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仍是按照“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的,劳动者在异化劳动中即使感觉不到美,他们的产品的美也必然为后人感受到,我国的万里长城、故宫、皇帝陵墓等,都是劳动者在刀枪、皮鞭的驱使下和着血泪的创造,谁能说它们不美呢?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一些体力劳动者和从事某些体力劳动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劳动具有更多独立创造的意义,劳动对他们保持着诗意和美。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噘鱼肥,青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反映出一种自得其乐的美。

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也表现出田间劳动的美和诗意。

3、乐生的形式---自由劳动美总之,由于生产劳动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人性得以复归、完善的基本前提,是美的源泉和客观基础,因而它们是美的。

这种美是社会美的基本形态和首要表现,随着社会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它们将放出日益绚丽日益夺目的光彩。

二、变革美1、激荡的突变美:P2282、平和的渐变美:P230三、风尚美1、风气美P2302、习俗美:P2313、礼仪美:P232四、人情美1、爱情美爱情美中,道德的地位更为突出。

专一性被认为是恋爱者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保加利亚学者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同时深深地、忘我的、热烈地爱两上或三个人。

那必然会导致心理动荡,使人面临困难的抉择,分散感情的洪流。

爱情首先要求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要求感受的和谐完整。

”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终生只经历了一次爱情,他为妻子写下了许多充满柔情的诗篇;马克思与燕妮是风雨同舟的一对伴侣,患难与共近四十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也经历了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

这些人物的爱情都被世人传为佳话。

2、亲情美3、友情美五、环境美第三节日常生活美一、服饰美1、服饰是一种文化象征,反映时代与个性2、服饰美要得体,与身份、环境相协调如果说人体美更富于自然美的特征的话,那么,服饰美则应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因为人的服饰打扮决定于人的情趣、意志、爱好、理想等。

服饰美不仅是社会美,而且是形式美,因为服饰美是人的情趣、理想等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人都有爱美之心,身上的衣服,不仅要保暖,而且还要讲究一下颜色和式样;头上的头发,不仅为护头,而且或烫、或辫、或髻,总要作一番修饰,这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因为人的服饰是人们寄托生活乐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服饰美对促进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些青年人因为缺乏审美知识,或因为精神空虚,以怪为美,甚至以丑为美。

为了辨别美丑是非,就有必要探讨一下,在服饰美这个自由自在的世界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是否有一定的审美尺度?如果我们把服饰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当中,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历史地、辩证地、唯物地去考察这一问题,便会发现,服饰美还是有章可循的。

第一,实用性的原则。

美自产生之日起,便是同功利性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天然的联系一直延续到今天。

尽管美的价值并非表现在实用方面,但是,历史的联系决定了,它应该有利于实用,起码不损害实用。

损害实用的服饰是不美的,终将会淘汰的。

田间劳动的农夫不会穿土大夫的阔袖长袍,因为有碍于劳作;捕捞的渔人也不会戴那沉重的紫金冠(如果买得起的话),因为有碍于潜水。

我国古代妇女的缠足,曾风靡一时,有人认为走起路来“步步生莲花”,十分好看,但是,由于影响人的生活、劳动、健康,也终于为历史淘汰。

服饰要利于生活和健康,做到美和善的结合,首先是实用,然后才是审美。

墨子曰:“食必求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不利于身体健康,不利于发育的修饰,最终的结果是不美的.。

第二,时代观念和民族观念的制约性。

美受社会观念的指导和制约。

服饰美要受时代观念制约,总是反映一定的时代意识,如,我国清代男人留长辫,辛亥革命时期全国掀起剪辫子的运动,究竟是留辫好还是剪辫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很难说明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