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平时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与看法。
A情绪情感B性格C个性倾向性D需要
2.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是,观察法。
A不使用仪器B效果不好C不用分组D不进行条件控制
3.心灵的原子是圆球形的,特别光滑,可以随意滚动,因此灵魂是能动的。
这是的观点。
A 柏拉图B阿奎那C德谟克利特D亚里士多德
4.主张心理学应该和哲学、生理学区分开,用特殊的方法来研究自己的特定对象,并且第一个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A赫尔巴特B冯特C华生D亚里士多德
5.被美国的卡特尔誉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的著作是。
A《生理心理学纲要》B《心理学教科书》C《经验心理学》D《脑的反射》
6.2至7岁,儿童脑重达1250克,相当于成人的,这个时期儿童头脑中储存了各种事物的表象,掌握了许多前科学概念,儿童的想象力突出,具有形象思维的能力。
A1/2 B8/10 C1/5 D9/10
7.同一部作品,人们欣赏后评价可能是不同的,这反映了心理活动的。
A主观性B复杂性C社会性D个别性
8.神经冲动传播的电变化过程中,受刺激部位发生离子通透性的改变,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启,允许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减小,钠离子进一步加速内流,膜内局部由负变正,膜电位差消失。
这种使极化状态改变乃至消失的过程称为“”。
A去极化B复极化C反极化D超级化
9.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弥散到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升高,加强了膜的极化(称为超极化),产生对抗兴奋的电位变化,显示出抑制效应,这就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A甘氨酸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
10.的主要机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躯体肌肉的运动,保证随意及不随意动作的实现。
A大脑B中脑C小脑D间脑
11.在睁眼、视物、听突然的音响或进行心算以及作任何有目的的活动时会出现,以额叶最为明显。
Aβ波B a波Cθ波Dδ波
12.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再以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条件反射的强度逐渐减弱以致消失,这种内抑制叫做。
A延缓抑制B消退抑制C超限抑制D分化抑制
13.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响度单位分贝(db)是根据制定的。
A布格尔-韦伯定律B差别感觉阈限C费希纳定律D绝对感觉阈限
14.听觉是感声机制对适宜刺激为16hz-20000hz声波的主观感觉。
A160hz-20000hz B380-780nm C16hz-20000 db D16hz-20000hz
15.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够溶于水和唾液的物质。
它的感受器是舌头表面、咽的后部及腭上的味蕾。
一般认为只有四种最基本的味觉,这就是。
A、甜、酸、咸、辣B酸、甜、苦、辣C酸、甜、苦、香D酸、甜、苦、咸16.唯一不经过丘脑的感觉神经是。
A嗅觉神经B视神经C面神经D位听神经
17.吃过甘蔗再吃桔子,会感觉桔子更酸。
在冬天,从暖和的房间出来,会感觉寒冷刺骨。
这都是____________使感受性变化的结果。
A感觉适应B继时对比C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D感觉对比
18.人们从暗处走到强光下,开始觉得光线刺眼,过大约1分钟,便能看清周围的一切,视觉感受器对强光感受性的降低现象,就是。
A暗适应B负后像C明适应D正后像
19.多种感觉都能效果不同地进行时间估计。
在判断时间间隔的精确性方面,的能力最强。
A触觉B听觉C视觉D机体觉
20.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是保持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A人已有的知识经验B错觉C客体的位置 D 人的身体与环境的正常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面有几个个性特征:稳健、虚伪、直爽、朴实、多疑、轻浮、持重、敏感、谦虚、开朗、礼貌、诚恳、傲慢、贪婪、其中不属于性格特征。
A谦虚B贪婪C开朗D多疑E稳健
2.奎那把灵魂分为植物性的、感性的和理性的三个等级。
感性和理性的等级又被区分为认识和欲望的机能。
认识包括五种外部感觉和四种内部感觉,其中不是他所说的外部感觉。
A嗅觉B视觉C肤觉D触觉E直觉
3.卡尔用动物的精气和血液的变动状态来说明情欲。
他认为人的基本情欲有6种,其中不属于他所说的情欲。
A惊奇B厌恶C悲哀D恐惧E欲望
4.神经元具有的机能。
A冲动的传导B接受刺激C整合信息D传递信息E兴奋和抑制
5.不属于周围神经系统。
A脊髓B网状结构C视神经D植物神经E额叶
6.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
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包括下面的。
A感受器B网状神经C反射中枢D迷走神经E效应器
7.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巴甫洛夫C华生D斯金纳E冯特
8.动觉是主体辨别自身姿势以及各部位运动状态的感觉。
动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它多种感觉往往要通过与动觉结合才能完成相应的感觉过程。
动觉的感受器遍布全身的中。
A关节B肌腱C组织D肌肉E细胞
9.电影正是利用了等原理,使一系列静止的画面连贯活动起来。
A感觉后像B感觉对比C私动现象D错觉E感觉适应
10.时间知觉是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时间知觉的条件包括等许多方面因素。
A人体内部的节律性变化B时间的快慢C社会的周期现象D计时工具E自然界中周期现象
三.判断题
1.语言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
()
2.笛卡尔最早提出反射的概念,认为动物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实现的。
()
3.主观唯心主义者则虚构出更加脱离物质和个人的“客观精神”,并将其作为万物的创造者。
()4.网状神经系统还不能对信号刺激形成稳定的反应,不具有感觉的反映形式。
()
5.社会环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最主要源泉。
()
6.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映象的过程。
映象与反映的对象是同质的。
不过,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
()
7.无刺激作用时,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内外的液体中某些离子的浓度是不平衡的,存在着一定的电位差,膜内与膜外比大约维持在110毫伏水平,这一电位叫做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
8.一个神经元可以接受许多不同性质的刺激,对这些刺激的判断处理就是整合。
若接受的抑制
性刺激占优势,整合后,神经元就由较弱的活动状态或静息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即转入兴奋状态。
()
9.在细胞膜处于静息电位时,如果膜外的钠离子比钾离子多10倍,带正电,如果膜内钾离子比钠离子多10倍,带负电。
()
10.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
1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12.皮肤与外界物质相接触时受到压迫的主观感觉就是触觉,触压觉是主动的触觉,主要是手部皮肤的活动,它是人主动认识当前物质的行为。
()
13.当人感觉到某物的声音、形状、颜色、光滑度、硬度等属性的同时,也就对它做出整体性的认识,叫出它的名称,把它同其它相似的事物区分开,这就是知觉。
()
14.物体距离主体近知觉得就大,距离远知觉得就小。
物体与观察者间的距离远近也是大小知觉的一个重要线索。
()
15.对于1分钟左右的间隔,估计的较为准确,少于1分钟的间隔常被估计过长,大于1分钟的间隔又常被估计过短。
()
四.论述题
1.什么是心理现象?
2.为什么说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感觉有何特点?
5.简述感觉的基本规律。
6.感觉与知觉有什么区别?
注:此作业主要考核本课程前三章内容,心理学平时作业共分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