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第 3 页
对逻辑判断关系上互相关联的意向结构的理解。如果
一个人在思维中或论证中使用算式
或者使用勾
股定理,或者他根据我们的思考方式“正确”地表述他的
全部逻辑思路,我们将完全清楚地理解,他的意向是什
么。同样,如果他根据被我们视为“已知”的“经验事实”
和他所宣布的目的,(按照我们的经验)在他的行为中获
得由他应用的“手段”所明确引出的后果时,我们也将完
第 6 页
碍来描述,它就是无意向的。例如, 世纪末①道拉海湾 海堤的大决口,引发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口迁移,因 此( 可 能!)具 有“ 历 史 ”意 义。人 的 生 老 病 死 规 律 和 生 命 的有机循环,例如从儿童的幼小生命到老人的体衰力 竭,更是无意向的事实。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类都 在自己的各种行为中,以不同的方式考虑到这些事实。 因此,它们对社会学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另一类无意 向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心理学或心理生理学现象(如疲 劳、锻炼、记忆等,以及在某些赎罪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特 别的虔诚,在速度、方式和方向等方面不同的各种反应 的特定差异等)。理解性的研究在处理这些现象或其他 不可理解的事物时,将和实际行为者的做法相同,即把 它们当成“事实”来接受,并在研究中注意到它们。
或者可以近似地领会的意向,使我们能够理解可能由这
些意向驱使的行为的过程。这类行为的例子有,在那些
根本不信宗教的人眼中,宗教和慈善人士的倾心奉献;
或者,对那些根本拒绝理性的人来说,极端的理性崇拜
者(“ 人 权 ”)的 行 为 。对 于 实 际 的 感 情( 如 各 种 类 型 的 恐
第 4 页
惧、愤 怒 、雄 心、羡 慕 、嫉 妒、爱 恋 、激 动、骄 傲 、报 复、崇 敬、奉献或追求),对于由这些感情导致的、从理性合目 的行为角度观察而认定为非理性的各种反应,我们自己 越是能亲身感受,我们就越能在情感上确切地重现它 们。但无论如何,即使这些感情和非理性的反应,绝对 地超出了我们自己可能有的程度,我们也能够领会性地 从意向上理解它们,并理智地估计出它们对行为方向和 行为手段的影响。
过去,人们极少发现,具有特殊意向的行为也有着 不可理解的规律性。也许,将来的研究能够作出这样的 发现。例如,如果并且只要统计资料能够充分证明,人 的生物遗传特性会影响人的社会学活动方式,尤其是影 响人的意向与其社会行为方式的联系,那么,社会学便 应当把人的遗传特性(“人种”)差别,当成给定的事实, 就像它把人的生理特点如饮食需求方式,或者把衰老对 行为的影响方式当成给定的事实一样。当然,揭示这些 事实和人的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即说明性地理解具有 意向的人类行为是社会学(以及所有研究人类行为的科
确 ”或 者 是 否 能 够 被 形 而 上 学 地 论 证 为“真 ”,在 此 毫 无
意 义 。在这 一点 上 ,研 究行 为的 经验 科 学如 社会 学和 历
第 2 页
史学,与研究行为的各种带有价值判断的学科如法学、 伦理学、道德学、美学等不同,后者试图研究的,是其对 象 的“ 正 确 ”或“ 有 效 ”的 意 向 。
会学里常常看到的那样(见上文)。
理解指的是: 对一个行为(包 括言论)所具有
的意向的即时理解。当我们听到或读到算式
时,我们立即“理解”了它的意义(对思维的理性的即时
理解)。我们也能从一个人的脸色、声音或其他非理性
动作中“理解”他正在表示自己的愤怒(对感情的非理性
的即时理解)。我们理解锯木工的动作,理解一个正把
第 1 页
社会学概念和社会行为的 “ 意 向 ”概 念
(就社会学这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常用词在本书中的 意义来说,)社会学指的是一门试图说明性地理解社会 行为,并由此而对这一行为的过程和作用作出因果解释 的 科 学“。行 为 ”在 这 里 表 示 人 的 行 动(包 括 外 在 的 和 内 心的 行动,以及 不行动 或忍受),只 要这一 行动带有 行为 者 赋 加 的 主 观 意 向“。社 会 ”行 为 则 表 示 ,根 据 行 为 者 所 赋加的意向而与他人行为有关,并在其过程中针对他人 行为的一类行动。
为所实际依据的一些最终“目的”或“价值”。在特定情
况下,我们虽然可以理智地把握它们,但同时,这些最终
价值与我们自己的最终价值差距越大,我们就越难通过
自己设身处地的领会,来感受地理解它们。所以,根据
不同的情况,我们往往只得满足于用理智来说明它们。
在这一点也达不到的时候,我们只能把它们作为事实来
承认,并由此出发,最大限度地找出可以理智地说明的、
有意向的行为,与(如我们希望在这里说的)单 纯反应性的、无主观意向的行为之间,没有任何确定的 界限。与社会学有关的行为中,有很大一部分,尤其是 纯粹习惯性的行为(见下文),就处在两者的界线上。在 人的心理生理活动中,有时根本就不存在具有意向的即 可以理解的行为。还有些行为的意向,只有专家才能辨 认出来。神秘的从而无法适当地用语言表述的行为,对 于那些不能产生这些行为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反 之,把特定行为产生出来的能力,不是理解这一行为的 前提条件。“不是恺撒的人也能理解恺撒。”要明确地理 解一种行为,完整的“行为重现”是重要的、但不是绝对 的条件。在一个行为过程中,可理解的部分和不可理解 的部分常常混在一处、联成一体。
手伸向门把来关门的人,一个在用枪瞄准野兽的人(对
动作的理性的即时理解)。但理解指的也是: )解释性
的理解。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正在算账,或者正在演算
数学题,正在搞工程计算等等,同时听到他正说出或看
到他正写下
的 算 式,我 们 将 可 能 从 动 机 出 发,依
据我们能够理解的意向,“理解”他在此时和此种情形下
说或写这道算式所能“归之于”的意向关系。这就是说,
我们获得了我们能够理解的意向联系(动机的理性理
解)。如果我们了解,锯木工是为着工资报酬或为着自
家需要、为着锻炼身体等理性目的,或者为着“出气”一
类的非理性目的而锯木,我们对他锯木的理解,就不但
是即时的,而且是合乎动机的。同样,如果我们知道猎
第 8 页
第 5 页
在这个意义上,并且仅仅根据这一方法论的合目的 性“,理 解 ”社 会 学 的 方 法 是“ 理 性 主 义 的 ”。当 然 ,这 样 说并不意味着社会学具有理性主义偏见,也不表示它真 的相信,在现实中理性也许起主导作用。它只应当理解 为社会学的研究手段。事实上,这一研究手段本身,没 有就理性考量究竟对实际行为有多大作用的问题,作出 哪怕是最低解释的危险。遗憾的是,全部经 验证明,这种危险确实存在着。)
在上述所有例子里,“理解”分别表示: 对 具 体情况下实际出现的意向或意向关系的说明性的把握 (例如在历史考察中) 对群体平均或近似持有的意 向或意向关系的说明性的把握(例如在社会学群体考察 中 );或 者( 在 为 经 常 出 现 的 现 象 所 构 造 的 纯 粹 类 型 ( 理 想 类型 )中,对 科学 地 设 想的(“ 理 想类 型 的 ”)意向 或 意向关系的说明性的把握。纯粹经济学理论内的概念 和“规律”就是这样的理想构造。这些概念或规律说明,
全清楚地理解他的意向。在关于这类有目的理性行为
的说明里,我们对所应用手段理解的明确性,已经达到
了最高程度。在较低、但能满足我们说明欲望的明确性
程度上,我们理解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或者可以设身
处地领会其发生过程的“错误”(包括“纠缠在一起的难
题 ”)。相 反 ,我 们 常 常 不 能 完 全、明 确 地 理 解 ,某 个 人 行
所有非理性的、受感情支配的意向关系都指导行 为。从构建类型的科学角度出发,研究和描述这些意向 关系的最清晰的方法,是把它们看成从假想的合目的的 纯粹理性过程的偏离。例如,在解释“股市恐慌”时,可 以根据解释者的目的,一开始先确定,没有非理性因素 时股市将怎样运行,然后再把那些非理性因素作为“扰 动”考虑进来。同样,在研究政治或军事行动时,亦可以 根据研究目的,先确定在所有情形和参与者的全部意向 已知,所有参与者都严格按照理性原则,即按照对大家 都适用的经验使用各种手段时,这些政治或军事行动会 怎样展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偏离纯粹状态的行 为,按照因果关系归结到造成了这些偏离的非理性上。 因此,把严格的目的理性行为构建为一种类型(“理想类 型”),从而把现实的受到各种非理性如感情、错误影响 的行为,视作对在纯粹状态下预期会出现的行为的偏 离,将有助于社会学在理性基础上,明确地和无歧义地 理解这些行为。
所有的说明,就像整个科学一样,都希冀“明 确”。明确的理解具有的特征或者是理性的(因此是合 乎逻辑或者合乎数学规律的),或者是可设身处地领会 的(情感的,艺术上可感受的)。这里,理性的特征表示, 对人的某一行为来说,它所具有的全部意向都完全的和 透彻的被理智地理解了。可设身处地领会的特征则表 示,这一行为所具有的全部感觉世界都被重新完整地想 象出来。理性的理解,即对行为意向的直接和清晰的理 智把握,能够实现的最高层次,首先是在数学或逻辑中,
第 9 页
如果某一特定人类行为是严格理性的,不受错误和感情 干扰的,如果它坚定地朝着唯一的一个目标(经济目 标),那么,这一行为将怎样展开。实际行为当然极少 (如在股票交易所)像在理想模式里那样展开,而且,这 极少的例子也仅仅是接近于理想模式(关于理想模式构 诸 页 ) 和下 面的第 点 )。
人按照命令消灭野兽或与野兽战斗而举起枪(理性的), 或者为了报复而举枪(感情的,在此意义上是非理性 的),我们对他举枪行为的理解,也是合乎动机的。此 外,如果我们明白,发怒者是出于嫉妒、病态性的狂妄或 者因为自尊心受到损害而生气,我们便最终从动机上理 解了他的愤怒(在这里是感情性的,即非理性动机的)。 所有这些都是可理解的意向联系的例子。对这些联系 的理解便是对实际发生的行为过程的解释。对一门以 行为的意向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来说,“解释”只是表示, 根据行为主体主观持有的意向,对一个可即时性理解的 行为所包含的意向联系的把握(关于“解释”的因果含 义,见后面的第 点)。在上述所有例子里,包括感情行 为的例子里,我们都把现象具有的或者意向联系中的主 观意 向,称 为主体“持 有”的意 向( 这里,我们对“ 持有”这 个词的用法超出了通常的范围。在通常情况下,只是在 理性的和有明确目的的行为中,才谈得上主体持有意 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