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糖尿病诊疗指引参照表标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8 年)《糖尿病诊疗标准》(2009 年)《全球糖尿病指南》(2005 年)中华医学会美国糖尿病协会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定义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静脉血糖≥6.1mmol/l(110mg/dl)~<7.0mmol/l(126mg/dl)和糖耐量受损(IGT):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 (140mg/dl)~<11.1mmol/l (200 mg/dl)IFG:FPG 5.6–6.9mmol/L (100–125mg/dL)和IGT:2 小时血糖7.8–11mmol/L (140–199mg/dL)IFG:FPG 5.6–6.9mmol/L (100–125mg/dL)和IGT:2 小时血糖7.8–11mmol/L (140–199mg/dL)1 型糖尿病胰腺β细胞损伤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胰腺β细胞损伤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胰腺β细胞损伤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 型糖尿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有时与胰岛素绝对缺乏相关存在胰岛素抵抗情况下的渐进式胰岛素分泌缺陷存在胰岛素抵抗情况下的渐进式胰岛素分泌缺陷妊娠期糖尿病怀孕期间检查出高血糖水平(之前未患糖尿病),易患2 型糖尿病怀孕期间诊断出糖尿病怀孕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任何程度的葡萄糖耐受不良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染色体12、7、20、13、17、2)∙ 2.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小精∙ 1.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 2.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 3.胰腺外分泌病变(胰腺囊性纤–灵样综合征、Rovson-Menden hall综合征,遗传性及获得性脂肪萎缩)∙ 3.胰腺外分泌病变: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及其他∙ 4.内分泌腺病:肢端肥大症、Cushing综合征、胰升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及其他∙ 5.药物或化学物诱导:Vacor(杀鼠剂)、戊烷咪、烟酸、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二氮嗪、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α干扰素及其他∙ 6.感染:先天维化)∙ 4.药物或化学物诱导(例如艾滋病或器官移植后的治疗药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他∙7.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僵人”综合征、抗胰岛素受体抗体及其他∙8.伴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Dow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Friedreich共济失调、Huntington舞蹈病、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Prader-Willi综合征及其他。

症状∙ 1. 过度的尿液排泄(多尿)∙ 2. 多饮(烦渴)∙ 1. 多尿∙ 2. 烦渴∙ 3. 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 1. 多尿∙ 2. 烦渴。

诊诊断标准∙1.糖尿病症FPG ≥7.0 mmol/L FPG ≥7.0 mmol/L断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或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3.OGTT试验中,2小时PG水平≥11.1mmol/l(200mg/dl) (126 mg/dL)或糖尿病症状+ 随机血糖≥11.1 mmol/L (200mg/dL)或2 小时血糖≥11.1 mmol/L (200mg/dL)(125 mg/dL)或2 小时血糖≥7.8 mmol/L(≥140 mg/dL)或出现尿糖并伴随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诊断性评估病史病史病史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包括眼底镜检查)体格检查实验室评估实验室评估实验室评估危险因素–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 1. 超重(BMI≥25kg/m2)∙ 2. 缺乏体力活动∙ 3. 一级亲属患有糖尿病∙ 4. 高危种族人群(非洲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印地安人、太平洋岛居民)∙ 5. 分娩的婴儿体重超过9 lb 或被诊断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 6. 高血压(140/90 mm Hg 或正在接受高血压治疗)∙7. HDL 胆固醇水平35 mg/dL (0.90 mmol/L)和/或甘油三酯水平250mg/dL(2.82 mmol/L)∙8.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9. 之前的检查提示存在IGT或IFG∙10. 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情况(重度肥胖和黑棘皮症)∙11. 心血管疾病史(CVD)。

1 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牛乳喂养、药物和化学药品。

– 1 型糖尿病:∙ 1. 糖尿病家族史∙ 2. 遗传∙ 3. 地理位置(越远离赤道发病率越高)∙ 4. 膳食因素∙ 5. 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 5. 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先兆子痫∙ 6. 母亲<25岁∙7. 新生儿黄疸2 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运动减少和/或能量摄入增加、肥胖、胎儿或新生儿营养不良、中老年、吸烟、药物和应激。

– 2 型糖尿病:∙ 1. 年龄∙ 2. BMI(腹型肥胖)∙ 3. 目前或曾经患有心血管疾病∙ 4. 吸烟∙ 5. 血脂(低HDL-C 和高甘油三酯)∙ 6. 白蛋白排泄率升高∙7. 房颤∙8. 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妊娠糖尿病:∙ 1. 重度肥胖∙ 2. 有妊娠糖尿病史或分娩过大于胎龄儿∙ 3. 存在尿糖∙ 4. 被诊断为PCOS∙ 5. 有明显的2 型糖尿病家族史。

妊娠糖尿病:∙ 1. 曾患妊娠糖尿病∙ 2. 腹型肥胖∙ 3. 糖尿病高危人群。

并发症眼睛:∙ 1. 视网膜病变∙ 2. 虹膜新生血管∙ 3. 角膜异常。

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肾:肾:∙ 1. 肾病∙ 2. 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

∙ 1. 肾病∙ 2. ESRD∙ 3. 慢性肾损伤(CKD)∙ 1. 微量白蛋白尿[男性白蛋白肌酐比(ACR)>2.5 mg/mmol,女性> 3.5mg/mmol;或30mg/g]∙ 2. 肾小球滤过率估值(eGFR)下降— <90mL/min/1.73 m2∙ 3. 肾病周围神经病变末梢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运动神经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足脚:∙ 1. 神经病变∙ 2. 外周动脉疾病∙ 3. 溃疡/感染。

心脏:∙ 1. 动脉粥样硬化加剧∙ 2. 冠心病∙ 3. 糖尿病心心脏:1. 冠心病;2.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 1. 缺血性心脏病∙ 2. 心血管疾病肌病∙ 4. 充血性心力衰竭∙ 5. 心律失常。

脑:∙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腔隙性脑梗死∙ 3. 多发性脑梗死∙ 4. 脑血栓形成。

脑血管疾病卒中骨与关节:骨关节炎––口腔:∙ 1. 牙龈和牙周感染;∙ 2. 颌面软组织感染;∙ 3. 牙齿松动。

牙科疾病口腔:∙ 1. 牙龈和牙周疾病∙ 2. 口干(口干燥症)。

–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目标目标血糖∙血糖(mmol/L)空腹:4.4-6.1∙ 1. 餐前毛细血管血糖3.9–7.2mmol/L (70–130∙ 1. FPG<5.5mmol/L (100mg/dL);非空腹:4.4-8.0 HbA1c(%) <6.5 mg/dL)。

∙ 2. 餐后毛细血管血糖峰值<10 mmol/L(180 mg/dL)。

∙ 3.HbA1c<7%。

∙ 2. 2 小时餐后血糖<7.8mmol/L(140mg/dL);∙ 3.HbA1c<6.5%。

治疗目的∙ 1. 血糖控制∙ 2. 降低糖尿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3. 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 4. 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5. 防止急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6. 降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强化血糖控制——监控和防止低血糖和高血糖强化血糖控制——减缓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或发展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减肥5–7% (BMI≤24kg/m2)减轻体重(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的7%)肥胖患者减肥运动(150 分钟/周)定期运动(150 分钟/周)定期运动(150 分钟/周)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占饱和脂肪摄入量应低于–总脂肪酸摄入量的30% 或低于总热量摄入量的10%总热量的7%良好的饮食习惯—可选择无热量的非营养性甜味剂良好的饮食习惯:∙ 1. 尽量减少反式脂肪摄入量∙ 2.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130g/d)。

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高含糖量和脂肪的食物限制酒精摄入量限制酒精摄入量(女性每天≤1 杯,男性每天≤2杯)限制酒精摄入量盐摄入量≤6 g/天––进行关于血糖自我监测(SMBG)的患者教育进行关于血糖自我监测(SMBG)的患者教育进行关于血糖自我监测(SMBG)的患者教育–行为矫正––戒烟戒烟–缓解压力技巧将每天的热量总摄入量降低到400–500 卡,其中30% 应来自脂肪,55% 来自碳水化合物而其余的15% 来自蛋白质––药物治疗 1 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1 .型糖尿病:∙ 1. 多种剂量的胰岛素注射1 型糖尿病:强化胰岛素疗法(每天注射3 次或更多)∙ 2. 餐时胰岛素应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餐前血糖和预期活动相一致∙ 3. 胰岛素类似物。

Point on the image to enlarge 2 型糖尿病:∙ 1. 服用二甲双胍∙ 2. 医学营养治疗(MNT)∙ 3. 降脂药物和抗血小板治疗∙ 4. 对BMI≥35 kg/m2者以及对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肥胖手术治疗。

2 型糖尿病:∙ 1. 最常见的药物是二甲双胍和每日一次的磺酰脲类药物;如果没有效果,则考虑增加速效胰岛素促泌剂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激动剂]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2. 如果口服药物和改变生活方式没有效果,则开始胰岛素疗法∙ 3. 保持血压<130/80 mmHg. 4. 降脂药物和抗血小板治疗参考文献《中国糖尿病预防指南》Standards of MedicalCare inDiabetes—2009.Diabetes Care32[Supplement 1],S13-S61.Global guideline fortype 2 Diabete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