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依据
一、教学(学习)任务
从单元“学习任务群”学习的角度而言,具体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1.阅读剧本,画出剧中人物关系示意图,能在200字以内概括剧情。

2.比较阅读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初步认识传统戏曲、现代话剧和西方古典戏剧,深化对戏剧这一体裁的认识,了解悲剧作品的基本特征。

3.研读剧本,欣赏戏剧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

4.编排演出,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文节选自三部戏剧名作:《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元杂剧)的代表作品;《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名作;《哈姆莱特》则是西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剧作。

三篇课文节选的部分都是三部剧作中展示矛盾、表达形象、深化主题的关键部分,并以注释的方式对剧情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三部剧作都是悲剧,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分别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格特点,能够启发学生更好地认识戏剧这一体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一般规律。

本单元学习任务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一是分享阅读本单元
1.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下列合作探究任务单。

2.分享阅读体验。

每个小组先展示分享共同任务部分;然后交流讨论自选任务内容。

可以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⑵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同类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

2.自选任务设计意图:引
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揭示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处等;依据多个信息来
格、揭示作品主题的片段,可以多层次深入理解剧本的丰富意蕴。

第2课时
集体讨论,形成演出本。

演出本又叫“台本”,是经过处理、补
充适当内容后作为演出依据的剧本。

1.补充细节时要特别注意那些意蕴丰富、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和
内心活动的关键台词或关键动作,悉心体会戏剧情境和人物性格,
揣摩最合适的语气、语调,设计最适宜的表演方式。

例如,《雷雨》
中“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和“我是你的——你
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台词,蕴含着强烈而又复杂的情绪,要考
虑怎样说才最合适。

2.原剧本对于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灯光安排等方面,往往并没
有详细的规定,也需要在演出本中加以补充。

通过小组讨论,仔细
推敲,初步形成演出本。

形成演
出本的
过程,
有助于
培养学
生的文
学性阅
读能
力,能
更好地
品味剧
一、教学(学习)任务
1.通过自主阅读,练习速读,了解戏剧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培养直觉
思维。

2.组成阅读小组,细读文本,探究戏剧是如何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
造人物。

3.组织戏剧编排、组织演出等活动,体会戏剧语言的性格化和动作性,
深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创造性思维。

4.在体验角色、把握悲剧意蕴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心中的良知
与悲悯情怀。

5.通过拓展阅读,用诵读方式,体会中国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拓展思
维的广度。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目标”以及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
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学习任务。

二、教学(学习)重(难)点
1.细读文本,探究戏剧是如何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

2.组织戏剧编排、组织演出等活动,体会戏剧语言的性格化和动作性,
深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创造性思维。

3.在体验角色、把握悲剧意蕴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心中的良知
与悲悯情怀。

主要依据同“学习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直觉思维和粗浅阅读训
的,目的是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

三、教法和学法
1.阅读引导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首先要先于学生阅读本单元所涉及文本的内容(课本仅是节选,教师要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了解学习要求和任务,同时,还需要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以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知识视野、思维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和写作的相关活动。

2. 活动设计法。

本单元是剧本单元,通过组织演出的形式是达成任务目标的最好手段,演出前的探究、排演,演出后的反思、总结,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并与学生一起来完成。

3.自主阅读、创作法。

强调学生阅读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批判的个性化。

4.团队合作法。

充分发挥读书小组的团队作用,重视小组成员内部的品味、发现、体验、分享和探究活动。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学习要求”的有关要求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
系》关于“教学”部分的相关阐述。

四、教学(学习)课时数
共安排8个课时,共三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第1—2课时,快速阅读,大致了解戏剧的情节及人物关系。

细读文本,深入探究“悲剧”形成的原因。

环节二:第3—7课时,编排演出,从《雷雨》选段和《哈姆莱特》选段中任选其一,组织演出并进行反思总结。

环节三:第8课时,拓展阅读,体会中国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

落实立足文本,以“学习任务群”学习的学习方式,紧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和方法,根据现行教学课时数的安排,开展系列教学(学习)活动。

五、教学总体设想
此份教学(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接受水平、教材文本及三大“提示语”(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和评价要求的表述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中关于学科核心能力和问题情境设计的表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自身的长处或优势等五个方面的要求。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戏剧作品,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品,但均属于悲剧。

这个“学习任务群”文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可表演性非常强,主题也比较集中——都可以探究人物的悲剧命运。

此份设计以此为切入点,本着由浅入深的阅读探究规律,按初读文本——深入分析——编排演出——拓展阅读综合了《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的要求,
1.快速阅读(每分钟不少于700字)课文文本,列出主要情节,写清矛盾冲突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2.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你认为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简单谈,旨在引导学生思考)
雨》选段和《哈姆莱特》选段中任选其一,组织演出。

(5课时)本(1
课时)。

中的地方;《哈姆莱特》选段中“生存还是毁灭”这
段独白,集中揭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


2)揣摩剧中情节,并借此理解剧中人物,注意台词
揭示的人物心理,尤其注意潜台词。

(如:周朴园对
待萍前后的态度是怎样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有几分真
情?)
3)剧情发生的特定环境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社会
历史背景?你认为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剧本分析人物性格,编写人物小传,透彻分
析角色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人物性
格特
征、语
言行
为,探
究人物
悲情命
运及形
成的原
因(包
括性格
及社会
因素
等),形
成对社
会人生
更深刻
的理
解。

2.集体
讨论,
组内推
敲,形
成演出
本。

(1
课时)
经过处理、补充适当内容后作为演出依据的剧本叫“演出
本”也叫“台本”。

1)要特别注意那些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及内心活动
的台词及动作,揣摩语气语调、表情动作等。

如《雷雨》
选段中“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
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反映出侍萍想认儿子
又不敢认的矛盾而复杂的心理,要考虑以怎样的语气语
调才能更好地表达。

(由导演组及角色扮演组成员具体
负责)
2)原剧本对于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灯光安排等方面,
往往并没有详细的规定,需要在演出本中加以补充。

(由
舞台布置组、服装设计组等小组成员具体负责)
3.进行1)排演时,演员要让自己融入规定情境中,注意舞台
“演”出人物的性格和相互关系(即角色交流)。

注意理解这些登场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始终处在互动之中,从而让戏“活”起来。

2)排演时,注意细节问题。

比如当哈姆莱特大段独白的时候,奥菲利娅究竟应该如何表演。

注:正式演出时,全班同学进行打分评选出“最佳表演组”及“戏剧之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