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真题2008年

中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真题2008年

2008年度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试卷第一题刘先生,男,34岁,大学本科学历,原是一家企业的销售人员,一年前遭遇一场交通事故,造成双腿截肢并因此失去了工作。

刘先生的妻子在房地产公司工作,虽收入不错,但工作很辛苦,无暇照顾刘先生。

刘先生的儿子10岁,上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出事后,刘先生的母亲搬过来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但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照顾起来明显感到吃力,社区中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可以为刘先生提供照顾和康复服务。

一年来,刘先生身体逐渐康复。

但他一直无法接受被截肢的事实,情绪很坏,常常一个人躺着发呆,还会默默地流眼泪,也不愿与家人交谈,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多。

以前,刘先生是一个性格开朗、很爱交往的人,有很多朋友。

现在他根本不愿意见朋友,朋友打电话来,他也常常不接。

刘先生的妻子很担心丈夫的状况,前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1.根据案例资料运用优势视角,从环境的优势、个人的优势、环境的缺失、个人的缺失四个方面来评估刘先生的资源状况。

2.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具体的介入策略。

第二题小明: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小明父亲:50岁,公务员小明母亲:49岁,中学教师小明父母因儿子的问题前来求助。

小明严重厌学,网络游戏成瘾,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和老师之间有严重冲突。

小明的父亲是建设局的副局长,常年在外奔忙。

小明从小由母亲带大,母亲将全部心力都用在儿子身上。

小明到了初中还和母亲睡一张床,洗澡从不关浴室门。

从小到大,母亲什么事也不让小明做,早上甚至给他挤好牙膏才喊他起床。

但小明母亲对他的学习要求特别严,从小送他上各种补习班,要求每次考试不得低于95分,小明一直做得很好,小学时曾在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过奖,但进入初二后成绩却一落千丈。

在社会工作者与家庭的第一次面谈中,小明母亲提到她有几个不明白:一是儿子很聪明,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认为他聪明,但他的成绩现在却是全班最差的;二是她把所有心血都用在儿子身上,但儿子对她却越来越恶语相加,有时干脆一连几天不理她,她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小明的父亲则与小明母亲有同样的困惑。

看到儿子对母亲那样,他很想管,但儿子根本不听他的,常常回嘴说:“小时候你都没管过我,现在凭什么管我?”有时实在看不过,想打儿子,但身高一米七的儿子却和他对打。

更糟糕的是他每次一管儿子,妻子就护着,反过来责怪他,关于儿子的问题最后总是演变成一场夫妻问的冲突。

第二次面谈中,小明提到他觉得除了玩游戏,做什么都没意义。

从小到大什么事都是母亲帮他决定,上补习班无论怎么不喜欢都得上;学习成绩一旦下降,母亲就给脸色;升初中时非要他考母亲希望他上的那个学校,他一点儿也不喜欢。

长这么大他好像从没给自己做过主。

他认为学习就是为父母学的,而父母让他学习好其实是为了他们的面子。

他说现在不想这样了,他要过自己的生活。

在上述两次面谈中,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很奇怪。

每个人说话都不看着对方,各说各的。

母亲不停地诉苦,每当母亲这样,小明就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好,进入半睡眠状态;小明父亲则缩起身子,好像根本没有听见。

小明母亲一看到这样就会越说越伤心,诉苦最终变成哭诉。

社会工作者决定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为小明家庭提供服务。

[问题]1.请根据上述案例提供的资料,对小明一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预估。

2.简述“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定义。

3.根据预估,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确定治疗的目的和目标。

第三题社区矫正对象大勇,男,20岁。

大勇10岁时父母离异,他一直随母亲生活。

母亲一直忙于生计,无暇管教他。

大勇对很多事情都看不惯,易冲动,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

初中时大勇在学校里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后来上职校时因打群架被学校劝退,一直闲散在社区。

前些日子,得知自己的朋友被人欺负,大勇伙同一帮“兄弟”前往报仇,将人砍伤后被捕获刑,成为社区矫正对象。

社会工作者在与大勇交往中发现他情绪不稳定,在描述自己的犯罪经历、家庭背景、社会交往等情况时常常伴随着愤怒情绪出现,包括看不惯邻居的霸道,恼火母亲的唠叨,抱怨父亲不管他,厌恶民警的管教,不满昔日哥们的炫耀等。

在与大勇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及充分预估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决定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法帮助大勇改变其情绪和行为。

在情绪问题处理方面,社会工作者和大勇一起商量设定一些测量愤怒的指标,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摔打东西、控制不住地发火、想打人等。

在为大勇进行情绪控制训练前,社会工作者要求大勇记录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发生的原因、当时的情境、自己的反应等,以此作为评估依据。

从第四周开始,社会工作者为大勇进行情绪控制训练,并继续记录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

10周内记录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分别为:介入前(7次、6次、8次),介入后(5次、6次、5次、4次、3次、2次、3次)。

[问题]1.以上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基线测量法,请说明什么是基线测量法,并结合案例说明基线测量评估的操作程序。

2.用上述案例中提供的测量数据,根据下列给出的基线坐标示意图(见下图),在专用答题卡上复制此图并完成基线测量评估坐标图;对介入前后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平均次数进行比较,并对介入效果进行分析。

第四题某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社区中有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

该社区中有全日制公办小学、公办中学、民工子弟学校各一所。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数在民工子弟学校学习,也有少部分进入了公办学校。

平日里,本地居民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少往来和交流。

有一些本地居民子女看不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近社区内新建了社区活动中心,里面有计算机房、健身房、乒乓球室、图书室等,基本设施齐全。

社区内的居民尤其是青少年都喜欢在课余时间去社区活动中心娱乐。

但最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居民子女经常在社区活动中心内发生冲突甚至打架,社区居民感到十分不满和不安。

社会工作者接到居民求助后,决定开办一个主题为“同在蓝天下,我们是一家”的社区服务项目。

[问题]依据通用过程模式的规范要求,结合本案例设计一份主题为“同在蓝天下,我们是一家”的社区服务计划书。

2008年度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第一题1.优势视角或称能力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优势视角的宗旨是:动员服务对象的力量(天才、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优势视角是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强调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

从优势视角分析,刘先生的资源状况为:(1)环境的优势。

刘先生的妻子在房地产公司工作,工资收入不错;刘先生的儿子10岁,上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刘先生的母亲在刘先生发生交通意外后,搬过来照顾他的日常起居;朋友会给刘先生打电话。

(2)个人的优势。

刘先生大学本科学历,原是一家企业的销售人员;刘先生身体逐渐康复;刘先生曾是一个性格开朗、很爱交往的人,有很多的朋友。

(3)环境的缺失。

妻子在房地产公司工作,工作很辛苦,无暇照顾刘先生;刘先生的母亲身体也不太好,照顾刘先生明显感到吃力;社区中没有相应的机构可以为刘先生提供照顾和康复的服务。

(4)个人的缺失。

刘先生由于一场交通事故,造成双腿截肢并因此失去了工作;刘先生一直无法接受被截肢的事实,情绪很坏,不愿与家人交谈,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多;刘先生根本不愿意见朋友,朋友打电话来,他也常常不接。

2.根据评估结果,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的介入策略主要有:(1)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①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a.帮助刘先生运用现有的内在资源,发挥他的个人优势,改变原先不合理的分析态度和方法,采取正确的分析态度与方法,使他重新找回自信。

b.改进刘先生扮演社会角色的技巧,发掘他的潜能,并帮助他建立积极的人生观。

c.帮助刘先生充分利用现有的外部资源,如家庭、邻居、亲戚、朋友等,加强同家人以及朋友的沟通,改进交流方式。

②进行危机介入a.对刘先生进行心理疏导,运用心理技巧帮助他缓解压力,放松心态,鼓励他勇敢面对现实,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b.帮助刘先生宣泄由截肢危机带来的紧张、焦虑情绪,给予支持。

c.帮助刘先生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使他重新树立个人自信,恢复和发挥自身的功能,走出危机。

(2)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案例中提到,刘先生所在社区中并没有相应的机构可以为刘先生提供照顾和康复服务。

因此,社会工作者就要考虑筹划发展新资源。

社会工作者可以争取有关机构和社区的支持,在社区中设立居民照顾和康复治疗点,为刘先生及其他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如果社区无此条件,那么社会工作者应当与就近的康复治疗点接洽,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题1.小明一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小明严重厌学,网络游戏成瘾,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和老师有严重冲突。

(2)小明父亲常年在外,小明从小由母亲带大,与母亲关系很亲密,母子之间形成了纠缠的病态家庭关系,父子之间形成疏离的病态家庭关系;父亲教育小明时,母亲又会护着小明,这又形成了联合对抗的家庭关系。

(3)小明与父母沟通存在很大问题,对父母的用心存在很大误解。

(4)由于夫妻二人在儿子的教育方式上存在分歧,从而造成夫妻之间经常起冲突。

2.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由米纽秦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提出的,是指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假设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个人的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它的基本概念涉及:家庭系统、家庭结构、病态家庭结构、家庭生命周期。

3.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以家庭为焦点的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进入服务对象的家庭,了解服务对象家庭的基本结构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它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

具体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

家庭成员遇到问题时,通常会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某个家庭成员或者外部环境,忽视家庭成员交往方式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针对本案例,社会工作者就要注重改变小明对母亲的误会。

(2)改善家庭结构。

家庭问题通常表现为家庭边界的不清晰,家庭成员之间或者过分疏远或者过分亲密。

针对本案例,应该尽快改善小明家的家庭关系,其中包括: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

(3)改变家庭错误观念。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期望、要求和价值观。

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就要对小明的父母进行疏导,让他们试着去接受自己儿子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儿子的想法。

第三题1.基线测量法是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到的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