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5_宫殿坛庙(2011)s
05_宫殿坛庙(2011)s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空间的意义 (2)门——神圣与世俗的分界 午门:紫禁城正门,皇帝的家门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大臣等候朝见;廷杖;献俘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清 午门献俘图 雷霆申宿令,阊阖受新俘。
华盖殿,内朝 奉天殿 大朝常朝 奉天门 午门 社稷坛 端门 承天门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太庙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洪武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一、宫殿形制演变
6、小结
(1)朝:礼仪空间与朝政空间的分化及东西堂制向三朝纵向排列
的变化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2)宫殿和官署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
■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形制特点: (2)吸收前朝各个时期的做法
■ ■
谨身殿 华盖殿 奉天殿 奉天门 午门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三殿两宫五门沿轴线纵向展开 宫前序列进一步丰富
端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天安门
大明门
2、形制特点: (3)皇帝集权的强化在物质 上的表征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寝:生活区
朝:办公区,政令所出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宫殿形制演变
1、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形制 宫居王城中央 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 三朝五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一、宫殿形制演变
1、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形制 宫居王城中央 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 三朝五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空间的意义 (1)象征中心与权力中心的分离; 礼仪轴线与日常路径的分离
在最具表演性的重大礼仪中,天子、臣 下的等级关系通过以太和殿为中心的差 异空间得到诠释;太和殿作为天子的象 征,其重要性也通过建筑体量等一系列 处理而得到体现。然而在紫禁城的日常 活动中,权力的真正中心既随着皇帝处 理政务的真正地点而转移,也随着宫廷 政治中皇帝、大臣、宦官之间权力争夺 的结果而转移。
3、祭祀祖先 (1)太庙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B.昭穆制:祖先神位的一种排列制度。始祖神居中, 昭左穆右。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祭祀祖先 (1)太庙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B.昭穆制:祖先神位的一种排列制度。始祖神居中, 昭左穆右。
(3)宫殿和城市
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二、明清北京宫殿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760m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960m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二)实例
2、明清北京宫殿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A. 中轴线
3、空间的意义 (1)象征中心与权力中心的分离;礼仪 轴线与日常路径的分离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空间的意义 (1)象征中心与权力中心的分离; 礼仪轴线与日常路径的分离
□ 御门听政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明
内阁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空间的意义 (1)象征中心与权力中心的分离; 礼仪轴线与日常路径的分离
2、形制特点:
(1)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用礼制来
谨身殿 华盖殿 奉天殿 奉天门 午门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强化宫殿所象征的皇帝权威的合法性
■
对古制的恢复和附会,三朝五门
端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天安门
大明门
2、形制特点:
(1)恢复汉族文化传统,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用礼制来强化宫殿所象 征的皇帝权威的合法性 宫殿命名中体现出宇 宙秩序与人间秩序的合 一
天安门(承天门):金凤颁诏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凡国家大庆,覃恩,宣诏书于 门楼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云,设金 凤衔而下焉。”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诏书路线
礼 部 官 员 路 线
礼部
参考文献: 刘畅.北京紫禁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B. 功能分区: 外朝、内廷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B. 功能分区:
慈宁宫
宁 寿 宫
黑 白 黄 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青北京社稷坛东 南 大 北京社稷坛上五色土· 按方位:东方青色,南方红色,西方白色,北方 学 黑色,中间黄色,中心立社主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祭祀祖先 (1)太庙 寝 庙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A.基本形制:前庙后寝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viewthread.php?tid=17720
午门独特的形制,最高等级的屋顶形 式,都反映了其地位的重要性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空间的意义
(2)门——神圣与世俗的分界
2、祭祀自然神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1)天地日月,风云雷雨
正月祈年
冬至郊天,迎长日之至
(2)社稷坛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社:五土之神 稷:五谷之神
北京社稷坛
地坛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紫禁城 月坛 社稷坛 太庙 日坛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先农坛
天坛
北京社稷坛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形制特点: (3)皇帝集权的强化在物质 上的表征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 空间的意义 (1)象征中心与权力中心的分离;礼仪轴 线与日常路径的分离
□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大朝仪(元旦、冬至、万寿节)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2)废除骈列制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隋大兴宫(唐太极宫) 洛阳、建康宫殿
一、宫殿形制演变
4、宋金元
(1)宫前序列的发展 从外城南门到宫城南门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之间的一段空间序列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宫殿形制演变
4、宋金元
(1)宫前序列的发展 从外城南门到宫城南门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a. 坚持礼乐的象征意味对社会的垂戒意义,和理性
的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的控制能力。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b. 重视现实治理中的实用功利。
地坛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紫禁城
月坛
社稷坛
太庙
日坛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先农坛
天坛
一、宫殿形制演变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宫城门 T形广场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皇城门
之间的一段空间序列
朱雀大街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外城门
隋大兴(唐长安)
A.北宋东京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B. 金中都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宫城门
广场 御街千步廊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桥,华表,亭 外城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二)实例
2、明清北京宫殿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A. 中轴线
西六宫 养心殿 军机处 武英殿
东六宫 奉先殿 斋宫 毓庆宫 文华殿 内阁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社稷坛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太庙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B. 功能分区: 外朝、内廷
三、坛庙的种类
1、明堂:展现宇宙构造和运行的象征性礼制建筑。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坛庙的种类
1、明堂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桂宫
长乐宫
未央宫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王莽时期所建明堂
(一)坛庙的种类
1、明堂
西汉长安王莽明堂
实测总平面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北宫
南宫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汉洛阳宫殿
一、宫殿形制演变
2、曹魏洛阳北宫
(1)基本配置模仿天上的星象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昭阳殿 式乾殿 太极殿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西堂 东堂 尚书省朝堂 宫内广场
阊阖门
一、宫殿形制演变
2、曹魏洛阳北宫
(2)东西堂制——礼仪性主殿与日常使用的东西堂并置 (3)骈列制——殿宇与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在宫城中的并列布局
C. 元大都
宫城门(午门)
东 南 大 学 建 筑 学 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