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件第4讲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高考历史件第4讲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第4讲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备考学什么——
NO.
记牢“客观存在的历史”
1ITEM
高考怎么考——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着 眼,考历史的“核心素养”
NO. 3ITEM
NO. 高考考什么——
2ITEM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
述”的分析能力
NO.
4ITEM
仿真达标检测
NO.1
ITEM
备考学什么——
记牢“客观存在的历史”
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
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
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指出了商业发展的表现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
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
诸侯强族于京师。
①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 “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 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这明显 表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 现 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__太__学_,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兼具_楷__书__的规矩和_草__书__的 行书 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
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
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注 顾恺之的《女史箴
绘画
重“_以__形__写__神__”
图》和《洛神赋图》
NO.2
ITEM
高考考什么——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述”的分析能力
主题 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经济
知识点二 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①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 的学术形态 原 ②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 因 言论批评时政 ③在关于_郡__县__制__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 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内 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 容 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
认 知 深 化
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 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 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 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 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 实统治。
知识点三 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 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九章算术》。 ①概况: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 许多算术命题。 ②影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 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究 秦汉时期对商业的管理
点 一
从对外战争和内部财政不足两个方面分析。
史料一 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及 榷酒等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御史大夫桑 弘羊开宗明义地讲,是因为对匈奴战争“用度不足,故兴盐 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 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 边,将何以赡之?”——摘自于传波《汉代盐铁官营再评价》 [探究] 依据史料一说明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从政治、交通和政策等方面指出了汉代商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探究] 据史料一分析汉代商业的发展及其原因。 [提示] 发展:汉代很多农业、手工业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 域。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
史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4.丝绸之路
陆上 丝绸 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_欧__洲__诸国的 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 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 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海上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_南__海__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 丝绸 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 之路 是“海上丝绸之路”
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 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 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 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 局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 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 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耕作 制度
以一年一熟为主
水利 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曹魏时改制的翻车 灌溉 用于_灌__溉__
2.手工业的进步 (1)政策: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 归官办。
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决定将盐铁 目的
行业收归国家经营 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 家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的器具和一定的 内容 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汉王朝在全国 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 国家工商管理体制 作用 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4)医学: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 黄帝内经 》是中医学的奠 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 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2.文学:汉赋繁荣 (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 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 》《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3.绘画 (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 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代表:《夫妇宴饮图》。
的原因。 [提示] 汉武帝时期频繁用兵匈奴、西南夷等,战争耗费巨 大,财政不足;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致使富商 豪强势力膨胀贮 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 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 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 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 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
“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 影 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 响 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
容转向了专制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汉初,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学逐渐抬头
②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
原 因
剧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这一政 治需要 ③董仲舒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
以省略号为界,分 为两层,分别从作 者对商人和农民的 态度进行分析,得 出“重农抑商”政
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 以流亡者也。” [探究] 如何认识史料二中晁错的观点?
策的必要性。
[提示] 晁错认识到了商业和商人的危害,主张推行重农抑
商政策。


秦汉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点 二
史料一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



汉代儒学的特点

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 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 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探究] 依据史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其思想特征。 [提示]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历史 影响
丝绸之路是西汉与_西__域__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 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 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 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认 知 深 化
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 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商业的发展。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 商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 展起来。
①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②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 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 强大思想武器 影 ③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 响 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 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 和作用 ④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 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汉书·贡禹传》 [探究] 史料二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什么? [教你读史] 提取关键信息,分别从规模、人数和费用上分 析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提示] 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耗费大。
主题 儒学的官方化——汉代儒学 二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 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 以改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 说,使皇权带有神权的色彩,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 要,使儒学逐步官方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