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莎士比亚悲剧研究

莎士比亚悲剧研究

莎士比亚悲剧之美及其人性探索的意义以《哈姆雷特》为例[班级]新闻111班[姓名]韩文[学号] 1105010226[上课时间]周一七、八节莎士比亚悲剧之美及其人性探索的意义有人说,悲剧,是崇高的诗,它有一种美,一种冷峻而又壮丽的美。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是欧洲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的每一篇著作都脍炙人口,被世人追捧,而他的悲剧更是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悲剧为代表。

他的悲剧主题思想颇富深意,其人其事充分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关注和思考,对对抗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伦理规范的追索。

本文以《哈姆雷特》为例,探讨悲剧的美感,以及莎士比亚悲剧人性探索的意义。

第一部分 悲剧之美如果说生命的诞生带来了无尽的喜悦,那么生命的逝去就带来了无尽的美感。

死亡是一种形式完满的艺术,生命逝去的那一瞬间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一种生命最真实最彻底的呐喊。

在人们的生活中欣赏悲剧会止不住的流泪,因为在悲剧中美受到摧残的同时,又更加显示出其光辉品质。

“悲剧美”就是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它通过怜悯、畏惧达到惊赞和义愤,从而激励人类从事伟大艰巨的实践斗争的决心和信念,使人们获得崇高的体验,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悲剧所具有的特殊审美功能对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坚定地追求真、善、美都有特殊的作用。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命运悲剧,是性格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欣赏莎士比亚的悲剧之美要理解其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形式与结构之美、作为戏剧作品的艺术之美以及作为人类文化产品的精神力量之美。

一、莎士比亚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形式与结构之美威廉.莎士比亚一生从事写剧和演剧,虽然他写剧不是为了建立文名而是为了自己所属的戏班能有戏演,但是,不可否认的,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具有极大的文学成就,这体现在不管是这些悲剧作品的结构、形式、语言、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都为欧洲戏剧的发展打开了一种新的局面并影响着后世的戏剧创作。

《哈姆雷特》的情节丰富生动,戏剧冲突错综复杂,结构严谨精巧。

几条线索交错以及多变的场景,使悲剧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

同时,悲剧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隽永。

剧作家学习当时人民的口语和文学语言,予以千锤百炼,形成自己特殊的语言风格,既有典雅的诗句,也有通俗的散文,甚至还有俚语。

剧作家用不同的语言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各种幽默语、双关语、讽语、戏言,都含有丰富的思想含义。

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流传至今。

这都是莎翁的剧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的人物并不是单一的纯善或纯恶的,而是一个善恶的共同体,还有人物内心善与恶的斗争。

哈姆雷特爱好哲学和艺术、重友谊、忠于爱情;他是能干的实践者,在紧急关头能够挺身而出勇敢的行动。

他的性格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这才有了他在后面的复仇行动中的犹豫和困惑。

他在斗争中因循隐忍,徘徊不前,但就整体而言,他是勇敢而坚定的。

正是这种在痛苦中的挣扎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具有个体意义的人。

《哈姆雷特》是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

剧作家把一个原来充满血腥气的中古式报仇故事写成了一个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思想深刻的近代戏剧。

在那个时候,阴影变成了笼罩一切的黑夜,然而,黑夜里还有人世家屋里的灯光和天空的星光。

哈姆雷特又给人希望。

是的,他曾沉痛的诅咒“时代脱节了;呵,可咒的命运!怎么偏生要我来重整这乾坤!”这句话可谓荡气回肠,这诅咒中有壮志、有理想。

整个剧形式上的匀称给读者以美学上的享受。

主角哈姆雷特的死使人惋惜,然而剧本却不以悲调结束:恶人除掉了,原则伸张了,悲壮的模范行为给后世以鼓励,阴雾拨开了一些,光明增加了一分,在一定程度上乾坤是重整了。

一代一代的观众被吸引着来看这个戏,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会有许多人仰起头来看灿烂的星空,感到一种震撼之后的清醒和安慰。

二、莎士比亚悲剧作为戏剧作品的艺术之美黑格尔认为戏剧是以冲突为艺术特性的叙述范式。

悲剧是一种崇高的美,是崇高的集中形态。

只有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悲剧现象,才能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反映在艺术中。

《哈姆雷特》充分反映了“悲剧是时代的缩影”这一观点。

悲剧中人物虽然穿着古老的丹麦服装,但是他们却演出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问题,如实地写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及其帮凶的冲突时悲剧的基本冲突,各自代表着进步的革新的社会势力和落后的反动的社会势力。

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与行动的冲突,他坚决反对封建势力,却又深感力量不足,总在不断怀疑、苦闷、思索,又不断谴责、解剖、激励自己。

他说:“我到处碰见的事物都在谴责我,鞭策我起来复仇!”但又感叹:“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啊,真糟,天生我偏要把它重新整好”,在任务与行动之间,他陷入了困惑。

他看到人、人生是多么美好,但又看到了人间也有蛆虫和邪恶势力,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间题”的疑问。

他怀疑人生的美好,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危机。

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新人,哈姆莱特内心也存在新与旧的矛盾。

作为王子,带有封建的东西,有相信鬼神的一面,父王关于鬼魂的话激起他复仇的念头;但作为人文主义者,又不信鬼神,所以不立即行动,要调查研究。

所以哈姆莱特的犹豫非性格软弱造成的,而是社会冲突在人物内心中的反映。

美与丑的对比,善与恶的交锋,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都带给我们心灵的冲撞和对人性对社会的反思。

三、莎士比亚悲剧作为人类文化产品的精神力量之美悲剧给人的情感体验虽然有痛苦和遗憾,但同时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和崇高。

悲剧在本质上与崇高相似,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灾难激发人们伦理精神的高扬,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通过他们(悲剧主角人物)不应受到的毁灭引起观众的悲悯与畏惧,人将心中悲苦之情宣泄出来,就可以由痛感转化为快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第二部分 莎士比亚悲剧人性探索的意义人无完人,诚如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中表现得那样,任何一个英雄式的人物都不是没有瑕疵的上帝的作品。

他的悲剧人物正如雨果所夸赞的那样“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中有真实”。

悲剧冲突的发展,突出了哈姆雷特形象的人物特征。

从实质上讲,他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剧作家把自己的全部人文主义思想感情注入王子的形象。

诚然,他在斗争中因循隐忍,徘徊不前,但就整体而言,他是勇敢而坚定的。

就像恩格斯说的,他具有巨人式的“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

他又浓重的自觉意识,坚持美好理想,坚持社会改造,宁愿为重整乾坤而受苦难。

这种自觉意识始终贯穿在他为父复仇的思考与行动中。

莎士比亚的悲剧凸显他对人性中存在的弱点有着高度的人性精神关注。

以四大悲剧为例展现其塑造人物所显现的人性多角度视野。

其悲剧作品中包含着对人性善的赞美、人性恶的讽刺以及人性中善与恶的相互冲突,都透露出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试图去探寻人性最深层次的特点和本质,认清人性中的善和恶。

如何去发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摒弃人性丑恶的一面,是一种人道主义式的关怀,正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扬。

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个性和自我,意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桎梏,实现人性的自我升华。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对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塑造,展现了一个自我的个性,其深层次的目的便在于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莎士比亚悲剧对人性探索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其对欧洲戏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莎士比亚强调人物性格对悲剧形成的作用,他在悲剧中突出人物的个性、情欲、自觉意识和心理活动,把人物的外在矛盾溶解在人物的内在矛盾中。

这是莎士比亚对欧洲近代戏剧的重大贡献。

其次,它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及人性自觉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重新发现人、肯定人的时代,人从神的附属品的桎梏中解放了、觉醒了。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人公是觉醒了的一代新人的形象写照,虽然他们都以死亡告终,但他们对人尊严、自由、价值的义无反顾的追求精神却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莎士比亚所写的性格悲剧与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有积极的思想性。

悲剧人物哈姆莱特的忧郁连同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索;李尔王的刚愎自用连同他的人性复苏;奥瑟罗的轻信连同他的人性淡化;麦克白的野心连同他的人性沦丧,无一不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他们的悲剧无一不具备伦理道德教育作用。

通过这些人物悲剧性格的深层结构,可以看出复杂的社会矛盾,也不难发掘其深远的社会意义与引人深思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

通过悲引起的快感,常常激发人们积极认识世界,力图改造世界的想法。

悲剧表现的 人性的痛苦和毁灭让人联想到“我们”的“共同本性”,使人在假定的情形中检阅了自己的灵魂和欲望发动的真实情况,具有道德和伦理教育意义。

再次,它启示着现代社会对人文主义的探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发展状态和文明进步程度有着一种审美的关注。

直到今天,很多涌现出来的现当代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有许多都是以反映人性为主题的,也都说明了人对人本身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王忠祥 贺秋芙《莎士比亚戏剧精缩与鉴赏》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张沛《哈姆雷特的问题》 北京大学出版社苏美妮《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冲突性质及其美学意义》 益阳师专学报第十八卷 邹锋《莎士比亚悲剧的审美研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一期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邱紫华《莎士比亚的悲剧美学思想》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