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摘要:众所周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乐学、乐思的情境,把学生
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与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
究学习,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问题情境可以是文字内容、图片资料、录音录像、电脑课件,也可以是演示实验、实践活动等。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什么样的
情境,既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求,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接受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把若干新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的
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要,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
同时促使学生
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
教学方式。
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因此,课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运用启发式教学,做到教师“启”而学生“发”,语文课堂教
学应大胆改革,应把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大胆发挥,大胆
想像,大胆畅所欲言。
笔者认为,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像以往常教师的一根粉笔、
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课本情境,笔者认为这对现
代学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课堂教学情境的目的主动权在于学生,因此应
把主要角色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否则,任你嘴皮磨破,想把所有的知识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学生是无动于衷的,
这样会收益甚微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
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下面谈,笔者谈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点
滴体会。
一、创设极富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对已有经验的挖掘和利用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
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
有时,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
要抱
一种大语文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
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
外再回到课内,这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比如,在《背影》这
篇课文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对母亲较有感情,却对父亲颇多怨言。
应该
说难以理解渴望课文里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
自由诉说自己对于父亲的不满看法,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自己
的小故事,在教师眼中,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这样,通过教师的这个
故事,学生很快明白,尽力挖掘父亲对待自己的闪光点,终于明白父亲对待自己
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
教师顺水推舟,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
生终于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领会。
所以,做文同做人,有时,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从而激
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内容。
从而为学生创设生
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问题情境教学是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
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
问题情境
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
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永久的悔》这篇课文中,笔者设计了回忆旧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
还记得朱自清的《背影》吗?(学生齐答:记得)是啊,那个肥胖的、年老的、蹒
跚的背影已经刻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同时,它还让我们懂得了父爱无言的表达
方式。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回忆母亲的好文章。
有人说“好文章要有好的读者”我
相信五班同学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对不对?(学生精神饱满。
声音洪亮地齐答:对)。
那么,这篇好文章是什么呢?它就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永久的悔》”。
笔者以朱自清的《背影》回忆旧情境,把学生带入了对父爱的品味之中,情
感的海洋也随之泛起了涟漪。
随后,以“‘好文章要有好的读者’我相信五班同学一
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这样一个新颖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符合学生追求新奇事物、相互竞争状态的心理实际,面对好文章,想成为“最好的读者”这
一目标,使得全体学生跃跃欲试。
正是由于我创设了这样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才
迅速地在学生心中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促进其积极、主
动地进行学习。
三、创设表演情境,有助于挖掘潜力、培养能力
有时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
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
篇课文过程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
如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
动作,笔者在教学课文过程中请两位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到讲台现场
给全班同学表演,从而调节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进入情境的角色中。
再如,在
教学魏学伊的《核舟记》这篇课文过程中,课文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在教学过
程中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
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
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笑声和表演声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
解上的偏差。
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
通过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
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表演,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真情、爱心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点燃学生进取的激情,唤醒学生的生活真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中,才会使学生
主动参与、主动投入、乐于探究,并获得主动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霍州市第三中学 0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