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2010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1★雨后池上【作者】宋代刘攽【体裁】七言绝句【原文】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磨:打磨。
②檐楹(yán 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③垂杨:杨柳。
④荷:荷花。
【译文】(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
)雨后的池塘,水面平静,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
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
【赏析】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雨后池上景物十分美丽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
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2★田园乐【作者】盛唐王维【体裁】六言绝句【原文】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
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尚未起,故此还没有打扫。
(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
)黄莺在不停地啼叫,已是热闹非凡,但这啼叫声却没有惊扰美梦,山客还在酣睡。
【赏析】《田园乐》是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
第一个特点由境生情,诗中有画。
先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然后写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
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
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
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
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
“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
3★暮过山村【作者】唐贾岛【体裁】五律【原文】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译文】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 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
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
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
(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之靠近。
【注释】边烽:指边境的烽火。
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
这里指前者,即战火。
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赏析】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
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
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4★塞下曲【作者】盛唐王昌龄【体裁】五言古诗【原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深秋的黄昏,军士牵着马来到洮水畔,牵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发抖,塞外的秋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脸上更是像刀割一样。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这里曾经是长城之战大败吐蕃的地方,斗志高昂,意气风发是众人的说法。
然而,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赏析】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开头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接着,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
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12★与诸子登岘山【作者】盛唐孟浩然【体裁】五言律诗【原文】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①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县南。
②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
登临:登山观看。
③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④羊公碑:晋人羊祜之碑。
【译文】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
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16★临江仙·夜归临皋【作者】宋苏轼【体裁】五律【原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
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并取以为号。
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恨,感到缺憾。
营营,为名利所纷扰。
④夜阑,夜深。
縠,有皱纹的纱。
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译文】夜深宴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
17★长信秋词(其三)【作者】盛唐王昌龄【体裁】七言绝句【原文】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译文】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
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
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
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
【赏析】王昌龄这篇诗写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即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
不说己不如人,而叹人不如物,以显示怨情之深,构思很巧,很切。
18★浣纱女【作者】盛唐王昌龄【体裁】七言绝句【原文】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译文】诗人在钱塘江畔看到了“胜花”的女子,情不自禁地问起她们是谁家女儿,如果是在春秋吴王夫差时代,钱塘江上这些女儿,定会像西施、郑旦那样被选送吴宫,并深藏于吴宫之中,不得出来,但如今已不是过去,她们公然出来浣纱了。
“纱”是轻薄的绢。
一群比鲜花还要美丽的女儿,在碧绿的江水中浣洗着轻纱,她们欢歌笑语,她们那花一样的脸庞,映着碧绿的江水和水中的轻纱,这是一幅十分迷人的图画。
【赏析】此诗赞美钱塘女儿的美好。
引吴王之例,还使作品在赞美钱塘女儿的同时,对历代的荒淫统治者,进行了讽刺,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20★忆昔【作者】唐韦庄【原文】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写作背景】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
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兴替盛衰,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
“感慨遥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讽”言其情韵风调。
【赏析】此诗艺术上主要有两点特色: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
二是借助于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
全诗以“昔年”领起,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昔日繁华景象。
末联一跌,顿起波澜,发为变徵之音,结出无限感慨。
诗中隐含着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感叹。
这种曲曲传情、意在言外的构思,形成了“婉而多讽”的情韵风调。
以华绮侧艳之辞,寄感慨遥深之志,是晚唐诗风的特征之一。
25★子夜吴歌【作者】李白【原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有《子夜歌》,因为主要在吴地流行,所以也称《子夜吴歌》,多是描写男女恋情的。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④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⑤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⑥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⑦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⑧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⑨罢:结束。
【赏析】《秋歌》写的是全长安的妇女,她们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为“万户”妇女的美是不能用简单几行诗描绘得出的,诗人便从那情,那事写起,“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一片月既是那清凉的秋月,又代表了长安妇女的一片勤心、爱心、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