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马沄引言:电影是传媒的一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从2003年开始真正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电影产业效益逐年大幅提高,电影市场空前活跃,国产影片放映份额和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国产电影参加国际影展的数量和获奖数都逐年增多,也因此电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业与西方国家电影产业的比较不可避免,这就可以看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那么中国电影应该怎样发展去避免这些导致产业发展瓶颈的问题呢,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研究不可避免。
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特点我国电影业的发展所走过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
从历史来看,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市场化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化发展。
这四个阶段中只有后两个阶段可以以电影产业命名,这之前只有电影事业,而无产业。
从空间来看,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和东部的市场化改革较为成功,产业发展成果显著,而农村和西部则比较落后。
电影产业的地域空间上的这种发展不平衡,源自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电影产业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地方。
二、关于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优势纵观近几年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状况,中国电影呈现出飞跃式发展的良好态势,无论从影片生产、电影票房、电影投融资还是院线影院建设等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少嗅觉灵敏的资本相继进入,同时电影的媒体价值也愈发凸显,这一切都表明电影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
1、政策环境—电影产业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在继2009年7月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2010年1月再次具体针对电影行业发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在宏观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要求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明确把电影产业提高到了战略产业的高度。
2、国产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持续增长。
从2002年开始,中国电影产业产量便以连续超过20%的增幅高速增长。
这也表明了中国电影的日益繁荣,为电影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电影票房也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2010年成功迈过100亿元的票房大关,这也说明电影产业正在飞速发展之中。
3、院线发展与影院建设。
2011年中国影院建设再创新高,新建影院803家,新增荧幕3030块,平均每天增长8.3块。
截止年终统计,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荧幕总数达到9200块,90%影院已具备数字放映条件。
4、电影营销,中国电影营销方式日趋多样化推动产业发展。
随着中国电影近年来飞速发展,电影营销告别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单一的“海报+售票窗口”时代,首映礼、明星见面会、新片推介会、网络推广等营销活动成为电影内容之外,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另一些关键因素。
例如“粉丝营销”,由杨幂主演的《孤岛惊魂》通过成功的粉丝营销以500万元的成本创造了近9000万元的票房。
自此,“粉丝营销”这一在中国逐渐成熟的营销模式,也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
5、影片发行,格局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以中影、华夏、上海东方为主的国有公司,以及以博纳、华谊兄弟、北京新画面和光线影业为代表的民营公司。
国有企业以进口片的垄断发行权、强大的电影发行能力以及广泛的院线资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民营企业则增加了电影发行的多样性,推动了国产电影的发展,这些公司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飞跃。
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的日益发展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6、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多样化。
微电影的出现无疑为电影行业注入了一股新的潮流,目前中国微电影的发展可谓势头迅猛,微电影可以只在网络、手机上发行,但也能被更大化地开发与利用,被投资人看好去拍成大电影、商业电影而被观众广泛接受。
从另一方面来说,大电影才是真正拉动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工业产品。
但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影视作品,可以成为大电影输出好题材、好剧本的资料库。
7、现代电影产业的发展已突破原来电影院电影产业的范畴,电影内容分产品与特定放映平台实现分离,电影产业的发行放映渠道已呈现多样化烦人特点,与此对应的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放映平台日益增加,这也使得大众电影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电影的地位日益特高。
三、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障碍1、电影生产方面:(1)题材单一、雷同。
举个例子来说,2010年,3D电影《阿凡达》在全球热映的神话,开启了世界影坛3D的新纪元。
一时间,很多电影都纷纷搭上3D快车,希望创造拉风的票房神话。
对于票房的高度依赖,促使各大院线尽可能地将放映空间给予3D或是IMAX大片,从中国院线的排片表不难发现,无论是动作片、科幻片,还是爱情片、动画片,3D技术全副武装上阵,赶着3D 的时髦,电影产业一路红火。
但与此同时,国内3D影片制作粗糙、影院3D设备不尽人意,伪3D、高票价、效果差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国产3D电影已成为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雷区”。
而这也是盲目跟风的结果。
(2)无形式、无内涵、无人物、无故事、无情节五无形象突出。
中国电影产量一年比一年多但是却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缺乏原创性,有些题材过度消费,造成市场疲软。
而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现在电影产业重导演宠明显轻编剧。
没有好的编剧很难在电影题材上有大的突破,但是这一点却并没有被重视。
所以要想中国电影产业继续繁荣,必须要有文化战略眼光,鼓励和培育原创。
发展电影不能急功近利,剧本创作不能搞一窝蜂,要像蚕吃桑叶那样细细咀嚼酝酿,才能织成锦缎。
(3)制作过程粗制滥造,忽视电影的创作过程。
对电影艺术本体关注和探讨的不足,恰恰突显出中国电影艺术质量的短板,也进一步助长了整个电影行业在票房和市场上的“功利心”。
已经有不少中国电影人逐渐意识到,中国电影的外生性成长空间正在收缩,依靠人口红利的时代正在过去,单纯依靠市场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漫漫长路,在这个时候,那些真正沉下心来关注电影艺术本体、以内生性发展为主的影片,才能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获得先机。
2、影院建设方面:电影的产量与影院硬件建设荧幕的配比,仍存在着矛盾。
电影的产出与上映的数量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影片发行方面:存在渠道单一、不畅通的情况。
4、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减少了电影市场的份额,广播、电视、网络的日益繁华使得电影的市场化有了很大的困难。
盗版电影光碟也对电影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损害。
5、中国电影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即拍出来的东西在中华文化圈内得不到一致认同。
中国电影一直急着走出去,但是对于目前话语权的观众喜欢什么,如何打动他们,电影创作者不知道。
能够为华语圈观众共同喜欢,普遍体现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感动中国人的电影至今没有出现,更遑论在华语电影的基础上逐渐退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影。
只有在整个华语圈亚洲圈形成一个市场和口碑共赢的电影,才能谈走向世界。
四、关于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对策一、逐渐减少市场浮躁,全面提升商业品质。
电影不是一般商品而是文化商品。
电影商品的品质,通常体现为商业性与艺术性、技术性的融合和平衡,过度追求商业性而忽视艺术水准和技术水准的提升,往往会造成拔苗助长,甚至饮鸩止渴的后果。
因此,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外部威胁,面临观众越来越高的电影要求,如何提升国产影片的商业品质,将决定中国电影是否能够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中国电影只有在观众的成长中才能成长。
市场化以后,观众就是消费者,消费者就是上帝。
观众决定着中国电影的商业品质。
二、促进影院建设和电影数字化,扩大电影市场规模。
在影院、观众、影片供给的市场关系中,一度影院建设超前于观众需求,导致影院不得不用高票价来维持运营。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影院建设落后于观众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影院市场活跃的大都市需要增加影院密度和银幕数量,而中小城市则需要新建改造新型现代化多厅影院。
许多中小城市目前仍是电影放映盲区。
如果中国内地的银幕数量相当于美国银幕总数的四分之一,达到1万块左右,中国的电影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将不会成为难题。
三、促进国产电影走出去和建设技术创新平台、艺术创新机制、市场监管体系。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并没有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同步,进入国际主流渠道流通的影片不仅少而且远远达不到当年《英雄》的市场影响力。
这说明,在市场引导下,电影企业对于风险难以评估的国际市场的诉求已经降低,国内市场成为主要的商业评估参照。
中国电影走出去,既是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强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当市场本身的驱动不足的时候,政府应加大促进力量,降低企业的国际化风险,促进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提升。
四、实行电影的分级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都越来越宽松,在宽松的过程中,电影中的暴力、色情和不健康因素也有所增加,为了保护社会各个不同阶层成员的利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电影分级制度,这一制度一方面为电影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保护措施。
美国电影早就实行了电影分级制度,这一制度在施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当然,这种分级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这可以使电影创作获得更充分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电影消费者的健康成长。
我想电影分级制度一开始试行肯定会出现一些阻力或是负面作用,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就会变成一种积极因素,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五、电影制片发行的改革。
目前国内的数字电影发展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大约有160个数字影院。
北京时代华夏数字电影院线是最早得到国家广电总局批复的一条数字电影院线。
眼下中国电影市场85%仍处于空白状态。
中国电影要想发展,就必须找到新的模式和方法,适应新的环境和形式,而数字院线恰恰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数字电影的出现,将是电影制片业的突破性改革。
国内电影的发行,一直是固定的模式,无非是导演带着演员,满世界的奔走宣传,耗资巨大不说,这种选出方式已经不被观众所接受了。
现在的观众对于电影的发行看的较以前更重了,电影发行宣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电影的票房收入。
导演制片只管完成电影的制作问题,其他问题他们不管,致使拍出的电影市场竞争力不强,现在的三位一体改革方式,使得三方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三方需协调工作,以市场为基础,拍摄的电影要符合市场需求,这对于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非常有好处。
总结:对于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来说,需要面对的问题远远不止这几点。
例如,没有充分发掘市场潜力,电影市场份额比例失衡,国产影片面临普遍的信誉危机,提高电影从业人员(制作、发行、放映)的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电影文化等等,都与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电影市场的扩大有着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