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提纲)党的各级干部,是实现党的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和根本保证,领导干部的工作是决定着党的路线实现程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主要因素。
在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浅见:一、强化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二)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各项工作的手段。
(三)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检验各项工作的必要环节。
(四)树立“以学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拓宽干部知识面的重要渠道。
(五)树立“以德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法宝。
二、强化领导者创新能力领导干部从事创新活动,主要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一)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
(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
(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
(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
三、强化领导干部自身素质(一)政治素质。
(二)知识素质。
(三)能力素质。
(四)身心素质。
浅谈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吴亮党的各级干部,是实现党的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和根本保证,领导干部的工作是决定着党的路线实现程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主要因素。
当前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解决处理许多从未遇到过的矛盾和问题,要对许多新的课题、新的领域进行探讨,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这是驾驶未来工作的基础特征。
在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浅见:一、强化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要作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全面了解信息、准确判断形势,把握发展态势,认识发展规律,明确战略目标。
在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激烈和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地获取所需要的一切信息。
纵然是某领域的专家或权威,在认识问题的角度、掌握信息的全面程度、把握发展方向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依靠个人的智慧是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的。
年轻干部只有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建立全方位的信息渠道,才能获取更多信息,才能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丰富自己的思想,完善决策的依据,才能使领导干部延伸智力,从而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二)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各项工作的手段。
决策只有赢得群众的认同,才能够顺利推行。
除了决策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的智慧,制定正确的决策外,在形成正确决策后,还要进一步走群众路线,通过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将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力量调动、凝聚起来,才能将正确的决策转化为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
(三)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检验各项工作的必要环节。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同志历来强调,我们的各项工作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群众支持不支持”作为判断标准,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即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接受群众的检验。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检验我们工作的实际效果,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现代管理理论要求,任何一项行动计划,不仅要通过组织严格部署实施,还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到群众中检查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效果,不仅有利于检查工作开展的真实情况,更有利于领导集体准确检查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根据变化了的内外部环境修改和完善决策。
(四)树立“以学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拓宽干部知识面的重要渠道。
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多样化,导致了党员群众思想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也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利益的多样性。
全社会文明程度、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寻求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人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又导致了党员群众思想观念的碰撞。
这一切都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坚持群众路线也提出了新要求。
(五)树立“以德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法宝。
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要不断探索新方式和新途径。
年轻干部具备较强的管理知识基础和计算机知识、技能,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是建立网络,加强双向沟通。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在局域网建立内部政务公开的平台,提高办事效率。
二是借助外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
服务业的社会化和充分发展,为年轻干部充分运用社会资源,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提供了可能性。
如领导班子某项决策可行性方案的制定,就可以借助一些社会的力量,请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等方式,进行调研,做出分析报告。
他们参与决策方案及其可性的研究,与本系统的领导干部进行调研相比,因为人头不熟,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打消了群众的顾虑,确保了情况的真实性,从而确保了方案的客观、公正、科学。
三是营造宽松环境,了解真实民意。
要把征求群众意见、了解基层情况的工作由上班时间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利用业余时间与群众沟通,以更多地了解信息,掌握情况。
还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征求意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党员、群众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二、强化领导者创新能力领导干部从事创新活动,主要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一)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
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由于生理素质和生活经历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
独立性是指主体具有自主性,在思考和行动时能够自由做出决定,不受他人的干扰和支配。
创新与个性和独立性密切相关。
因为创新虽然是社会和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最初的创新总是由个别人做出的,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如果个人受制于人,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不能独立思考和“标新立异”,只能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思考和行动,就不可能有创新。
当然,这里的个性不是指怪僻、任性和故意同别人唱反调,独立性也不是指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封闭状态。
如果领导干部将自己孤立于群众之外,不接触社会,不参加实践,不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关起门来搞创新,必然是闭门造车。
即使有所谓“创新”,也难以合乎实际和推动实践发展。
保持个性和独立性与走群众路线是不矛盾的。
领导干部只有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才能不断创新。
(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不存在离开知识的创新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没有某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能力。
创新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
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
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
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的知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
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四年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受用终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过时和老化。
知识经济时代则不然,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其四年所学知识可能有30%已经老化。
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和无能无用的人,更谈不上什么创新。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
领导干部只有站在时代前列,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否则,就会被不断变化的时代所淘汰。
(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它们是创新活动的前提。
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才能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才能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运用新思路去思考问题,不断创新;才会自觉地把国家政策和上级指示与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
有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不曾有丝毫创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一定就能创新。
要创新,还必须借助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是求异性思维,它不满足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乐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发现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创新思维又是整合性思维,它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组合、迁移和应用,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创新思维还是联想性思维,通过横向联想、纵向联想、逆向联想、超时空联想等多种形式,加以引伸或移植,产生新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领导干部要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推动实践创新,就要自觉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
创新是对传统的否定。
如果把传统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圣不可违反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
传统有两类,一类是合时宜的、有益的传统,一类是不合时宜的、有害的传统。
领导干部既要乐于接受和继承有益的传统,也要敢于否定过时的传统。
在现实中,传统往往是与权威、上级、书本、原理、原则、经验等等联系在一起的。
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主义,而是遇事问个为什么,不盲目相信和崇拜;这里的“批判”,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指对对象采取分析的态度。
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上级,珍视经验,依靠专家,但又不迷信他们。
当这些东西与实践发生矛盾时,他们会自觉地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因而能经常创造出新的成果。
(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
就范围和社会影响而言,创新分为局部性创新和全局性创新、战术性创新和战略性创新。
全局性和战略性创新是根本性创新,离不开对全局的观察、了解和把握。
只有站在全局高度,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进行全局性战略创新。
领导干部的创新主要是战略性创新。
领导者不同于一般科技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更不同于文学家和艺术家。
他们是管全局的,其主要职责是对全局的运转和发展进行战略谋划,提出发展的大思路,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和措施。
因而尤其需要培养训练驾驭全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洞察全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运筹帷幄、驾驭全局的宏观指导能力,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发现、把握、利用机遇的能力,以四两拨千斤、用重点局部推动全局的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