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

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

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接受教育部评估
2005年9月5日-6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组一行8人对我校“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估。

5日上午,评估报告会在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参加报告会的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组成员:南开大学耿运琪教授、北京大学瞿礼嘉教授、厦门大学彭宣宪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东北林业大学刘桂丰教授、山东大学曲音波教授、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教授和教育部工作人员李小跃同志。

省教育厅申纪云副厅长及科技处徐伟处长,学校刘筠院士、党委书记张国骥、副校长梁宋平、周景明、龚维忠、冀学锋、瞿树林、蒋洪新、科技处处长夏立秋以及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罗琛教授和该实验室的全体老师参加了评估报告会。

会议由学校副校长蒋洪新主持,学校党委书记张国骥代表学校致欢迎词。

评估报告会上,评估专家听取了实验室主任梁宋平教授关于2001到2005年实验室整体建设情况的汇报,随后实验室刘少军教授、罗琛教授、张健教授、吴秀山教授和梁宋平教授5人分别做了"异源四倍体鲫(鲤)鱼和三倍体湘云鲫(鲤)研究"、“鱼类发育的基因表达调控”、"心脏发育的基因调控"、"疾病相关蛋白的鉴定与功能分析"、“蜘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及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技术发
展与应用”的研究工作汇报。

汇报会上,专家们针对汇报内容进行了现场提问。

下午,专家组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察,核对了该实验室的科研项目、研究论文、获奖成果、发明专利、重大仪器与建设经费、人才培养等有关的材料,分别召开了实验室成员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

6日上午,专家组召开了小组会,在对实验室的各项条件进行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专家组的评估意见。

评估意见认为:湖南师范大学“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要围绕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发育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研究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已在蜘蛛毒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多倍体鱼类育种、心脏发育调控机制、基因敲除和基因表达调控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明确,定位准确。

同时,该实验室的部分研究成果如湘云鲫(鲤)的研究已产生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该实验室5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课题3项、“973”重大计划子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总经费3667.2万元,实验室具备较强的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课题的能力。

实验室5年来发表论文256篇,其中SCI论文74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

实验室各研究方向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整体水平较高,特别是异源四倍体鱼和三倍体湘云鲫(鲤)鱼、蜘蛛蛋白质毒素的结构与功能、心脏发育的基因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原创性,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国内外学
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验室十分注重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先后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2名、湖南省芙蓉学者2名和湖南师大潇湘学者1名,形成了以刘筠院士和梁宋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包括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优秀中青年教授为主体、基础扎实、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研究队伍,2004年获得教育部科技创新群体,并形成了严谨求实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学术氛围。

实验室主任在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专家组对实验室的人才培养、技术平台建设、学术交流、制度建设和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等方面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肯定实验室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专家组也建议实验室一定要注意成果标注重点实验室名称、凝练研究方向;实验室内部各研究室之间要加强学术交流;要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办法,设立开放课题和实验室运行专项经费。

校长刘湘溶对专家组给予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学校一定按照专家组的意见和要求进行专项研究,尽全力支持“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力争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次教育部组织了6个专家组对全国高校中的48个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评选20%的优秀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评出10%的不合格实验室将进行淘汰。

有关最终评估结论,将在专家组向教育部汇报后再行公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