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行业分别是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和组织机制进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并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科研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将为新时期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建设和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历史演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与产业共性技术相伴而生并且在不断演进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大致经过了个发展时期。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计划‘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科研经费由政府统一安排和支配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完全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
指令性研发”科研成果由政府向相关企业无偿推广使用。
这种以行政、计划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在不长的时期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发挥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作用。
年我国制订了第一个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至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
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
以任务带学科”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批关键性问题确保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与国防技术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该种模式也开始显露出。
类国有企业”的弊端科研机构职能不清、机构庞杂、科研积极性不高及效率低下。
同时市场需求的扩大和经济利益动机的增强导致原有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体系难以为继。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新旧体制过渡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为解决科技与经济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国家制定了。
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指导方针为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为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相继设立和实施了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从国家战略层面组织研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瓶颈性、前沿性技术问题。
这一时期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显著特点是逐渐摆脱计划体制影响从服从“计划要求”向适应。
市场需求”过渡一方面计划体制的惯性继续发挥作用例如政府要求研究机构。
另一方面技术开发机构、企业的赢利动机开始增强一些面向“市场”的项目开始增加。
但是传统的开发理念和旧有的体制因素造成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力量独立于企业之外企业尚未成为科技研发的主体符合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真正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体制并未建立起来。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新体系的探索时期。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个科研机构的转制问题要求科研机构转为企业、企业下属研究机构或技术交易机构。
这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和探索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进人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新特点是“市场化”即绝大部分中央和地方所属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变为企业或中介机构。
科研机构转制一方面推动科研机构面向市场充分激发了原有科研机构的创新潜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直接结合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但是另一方面很多科研机构在转制之前承担着共性技术研发的任务在转制后由于企业追求营利的动机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在研发具有前瞻性、基础性的共性技术方面有些力不从心导致了一些准公共物品属性的某些共性技术供给。
缺位”。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体系构建与发展时期进入。
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我国于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以及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组织进入到了新体制构建与发展的新时期。
一是以重大专项等方式突出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组织在信息、生物、海洋航天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抢占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前沿高技术制高点实现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
这种模式突出了政府在国家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与组织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二是一些产业共性技术的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共性技术研究的分配机制也逐渐趋于合理化共性技术研究主体也不断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
三是政策措施更加全面和具体。
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策采购等方式鼓励全社会增加技术投入特别通过产学研技术联盟等方式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进行基础性、共性技术方面的研究。
四是许多地方政府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纷纷加大了地方重点产业的共性技术开发与组织力度。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基本现状经过多年的改革和调整为了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逐步形成了在政府协调和引导下、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体系。
首先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构成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基本主体。
一是大型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
这些企业在行业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国际国内竞争压力下具有强烈的研发动力同时又储备了科研力量购置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这些企业承担着某些前瞻性的共性技术研发任务对整个行业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二是行业科研院所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在转制后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职能有所削弱但是这些行业科研院所具有为本行业的重大共性技术研发服务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了解行业内企业技术需求。
三是高校利用其科研实力从基础研究向共性技术研究延伸。
高校为了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研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和信息交流搭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以满足行业的共性技术需求。
例如北京科技大学于年牵头组建了。
北京科技大学—钢铁企业科技合作组织”共同针对行业中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和专家“会诊”并整合冶金、材料、机械、信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优势组建了冶金工程研究院从而形成了多学科互动的创新平台。
其次依托不同类型的主体建立了一批科研基地力图形成持续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
我国从上世纪年代开始在政府支持下依托高校、中国科学院、行业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了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希望通过科研基地的建设以点带面增强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能力。
这批科研基地在解决产业共性技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数控系统国万方数据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完成。
华中型高性能数控系统”、。
华中型数控系统”、。
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等多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项目等并与装备制造业机床厂家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突破了一批解决数控系统规模化生产所需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
第三。
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建科研实体和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等多种新的组织形式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例如在科技部等六部委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的推动下成立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煤炭开发利用和农业装备产业四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图围绕整个产业链进行技术创新以带动产业升级。
又如中国网通以。
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基础联合北京邮电大学、华为、上海贝尔等单位组建了中国网通集团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形成了紧密合作的实体形式。
同时政府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涉及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科技主管部门也包括一些具体的产业职能管理部门。
一是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发挥组织协调和管理的作用。
如组织产学研的洽谈与对接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
二是通过设立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以财政拨款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直接的资助。
三是通过政策的制定鼓励和引导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明确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重点领域。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研发组织基础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基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同时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我国产业发展对共性技术研发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基础的变化与产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从属性上看转制后科研院所已经完全是独立的企业与行业内企业是市场竞争关系。
因此转制后科研院所首先考虑是如何生存如何在市场中赚取更多的利益在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方面有所削弱。
尽管在政府组织和指导下已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科研基地但是这些科研基地的组织制度使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制约。
依托企业建立的科研基地或者不愿意承担那些难以取得经济效益的共性技术研究或者独占共性技术。
违背了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并向整个行业扩散的初衷依托高校组建的科研基地。
研究人员的主要考核指标侧重于研究成果、学术论文的发表以便于体现学术水平、评定职称、成果鉴定及获奖对于产业共性技术成果向整个行业供给以及技术辐射的效果不够重视。
而对于能够直接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往往采用校办公司的方式将关键技术转化为产品技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不同主体之间联合建立的研发组织层次不高。
产业技术重大创新投入高、风险大系统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要求各参与创新的各部门形成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而我国目前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形式比较松散缺乏战略性合作不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需要。
尽管近期开始探索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但整体上缺乏产业层次的研发组织。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学研结合的利益保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研发产业共性技术的引导不够。
三是反映企业对共性技术的需求不充分。
共性技术研究最终目的是市场应用因此共性技术研究要以满足企业需求和服务于产业为目标。
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某些共性技术研究由独立于企业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承担由于受其思维惯性、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的影响往往对市场不够了解。
另一方面对于政府支持的共性技术项目选择上项目是否列入国家计划支持力度多大大多由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内的专家评判确定来自企业的专家参与计划项目评估评审的机会不多同时也没有建立起征询企业对共性技术需求的持续稳定机制由此导致有些研究脱离企业现实需求。
四是对共性技术研发缺乏连续稳定支持。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项目的组织往往采取课题制的形式。
课题制的优点是具有明显的技术开发任务导向性便于考核和管理而且能够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然而以课题制的形式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往往缺乏连贯性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长期性存在着矛盾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的积累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