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

论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

论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
【摘要】:新加坡是亚洲的一个小国,人口只有300万。

新加坡除了经济上的成就为世人瞩目外,其社会保障体系也破有特色,该国实施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具备再分配功能的养老金计划模式,与欧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充有很大的不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文章介绍了新加坡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即中央公积金制度的资金来源、筹资模式、用途、缺陷以及改革措施和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社会保险由国家强制实施个人储蓄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构成,是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也是其最具特色之处。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对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成员给予救助,如对穷人发放津贴和救助金,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辅助部分。

一、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产生
新加坡1955年开始实施中央公积金制度,同年,成立了中央公积金局,负责整个公积金的管理运行。

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初衷是为年迈退休的雇员提供养老金,只是一个简单的养老储蓄制度。

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央公积金制度也从单纯的为退休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强制性储蓄计划,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包括养老、住房、医疗的制度;同时,还根据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些规定或补充办法逐步完善扩大的公积金的使用范围,以适应当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

公积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

国家对公积金不征税,并为公积金的支付提供担保。

公积金的缴费率由隶属劳工部的全国工资理事会提出建议,经政府同意后实行。

工资理事会在考虑经济增长,增加工资的同时,一并对公积金的缴费率提出建议。

一般规律是在经济形势好、工资增长的同时,提出缴费率;在经济衰退、企业在困难时,降低缴费率。

二、资金来源及筹集方式
(一)资金的来源
1. 公民长期的强制储蓄
资金来自职工自身的收入,是职工一直部分需求节省下来的。

虽然雇主也响应缴纳职工的一部分公积金,那个,但严格地说,企业给予的这份也是职工应得的部分,只是转换了交付形式。

企业支付的公积金可计入成本,所以对企业而言并不构成额外负担。

政府运用自己的职能,用行政干预和经济引导的办法,将职
工的长期储蓄替代社会福利的保险费用,当职工使用公积金时,其实只是政府允许其动用长期储蓄而已。

2. 独立的储蓄金
公积金局本身是一个准金融机构,单独核算、自负盈亏。

它的资金从汇集、结算、使用、储存等均自成独立的系统。

因此,它独立于新加坡片政府的财政之外,对政府财政收支和政府推行的社会福利无直接影响,国家财政也无权动用公积金存款,相反,政府财政负有搭边偿还公积金的义务。

公积金存款大都投资于政府发行的债券,都是以政府实际持有的资产作保证,而且有稳定的利息收益。

(二)筹集方式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计划完全是个人账户式的,没有任何形式的统筹,且个人账户的筹资方式为完全积累制。

即首先预测未来时期养老保险支出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也考虑基金的投资回报)确定缴费率,由劳动者在就业期内按月逐年缴纳,积累形成养老个人账户。

在操作上,每个劳动者都设立个人账户,记录其缴费及基金收入。

1. 参加人员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规定:所有公民或永久居民都必须成为中央公积金的会员,雇员和雇主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交纳公积金,按月存入雇员名下。

对于自雇人士,过去的方针是鼓励自愿加入,从1992年7月开始规定他们必须在中央公积金中建立保健户头,以备应付住院医疗的需要。

2. 中央公积金的构成
中央公积金是一个完全积累的强制储蓄计划。

55岁以下会员的个人账户一分为三,普通账户、医疗账户和特别账户。

普通账户的储蓄可用于住房、保险、获准的投资和教育支出;医疗账户用于住院费支出和获准情况下的医疗项目支出;特殊账户中的储蓄用于养老和紧急支出。

55岁以后,其个人账户变更为退休账户和医疗账户两个,其成员在中央公积金计划账户内的数额达到最低规定后,可以提取部分积蓄。

3. 中央公积金的缴费率
雇主和雇员都向中央公积金缴费。

1955年的缴费率为10%(雇主和雇员各缴纳5%),1968年上升到13%,1984年达到50%,目前基本稳定在40%,其中雇主缴17%,雇员缴23%.但由于公积金制度规定其会员可以将一部分积累额购买住房、股票和支付教育及住院医疗费用,因此,实际用于养老的公积金远低于40%的缴费率。

为了避免公积金过多用于其他支付而影响养老保险,1987年政府规定,达到55岁后必须在其公积金账户中保留一笔最低存款,以充分保证60岁退休后可以购买相当于社会平均收入25%的最低终身年金。


4. 公积金存款利率
公积金存款的利率是由政府决定的。

其中,普通账户和医疗账户的存款利率,都是新加坡四家主要的国内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华侨银行、华联银行和大华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算术平均值。

但特别账户及退休账户上的存款利率则稍高于这个名义利率,原因是这两个账户上的存款的期限较长。

三、中央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企业和个人负担过重
首先,政府方面,新加坡是唯一一个只有”中央公积金”一个支柱的高收入国家,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很大,新加坡人的养老问题和替代率问题全系于中央公积金这一根支柱的业绩表现。

除了”中央公积金”以外,”政府养老基金”、”军人公积金”和”补充保险制度”规模很小。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在高收入的老龄化国家中,新加坡是唯一的一个”单支柱式”养老制度的国家。

另外,雇员和雇主的缴费率都比较高,比马来西亚高出很多,甚至高于印度,这将导致企业和个人负担比较大,产品成本高,对企业的竞争力有负面影响。

(二)房产交易市场发展滞后
从60至80年代,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相当一部分社会投资用于公共住宅的开发。

但是,新加坡特殊的国情是,新加坡的宪法和不成文法都没有对土地财产权做出规定,当房产被购买以后,房产下面的地产却依然还是属于国家。

这样,将住宅的产权价值转换成养老基金的收入就存在许多困难,交易费用非常高,严重地影响了中央公积金的资产流动性。

这30年的住宅投资导致的结果现在已经开始显现出来:由于房产的主人不是地产的主人,所以房产抵押交易的市场就发展不起来,几乎没有二级市场交易,而严峻的事实是,新加坡大约85%的人口居住在这种公共住宅当中。

这样的资产在中央公积金的账面上似乎”价值很高”,但却很难变现,事实上收益率很低。

(三)透明性低、效率低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是强制性的储蓄型制度,中央公积金的投资管理由该国的公积金局负责,基金投资主要依据政府的指示用于购买政府债券和支持基本建设。

由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余额的”非透明性”和”非责任性”,加之其购买政府债券的利率是经过”过滤”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资本市场上的真实回报率。

整个基金投资操作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也无竞争性可言,其结果是收益率较低。

四、改革措施
首先,为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新加坡公积金局陆续引进了各种投资计划。

主要包括:
(1)投资计划。

该计划是指会员可以动用80%的公积金存款或普通账户中的余额投资于股票、基金、黄金、政府债券、储蓄人寿保险等方面,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