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文论文

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文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1世纪,教育界已普遍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过去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造成了学生想像力贫乏、创造力低下的现象。

昔日的单纯传授知识已转化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了。

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已向素质教育转轨。

由于传统教育理论比较忽视“创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开始愈来愈多重视培养创造性,主要是认为培养创造性应当贯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为解决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问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现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交流。

一、开展数学创新教育
数学教学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数学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发现问题的机会,并用他们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学生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可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

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知识。

二、营造数学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让学生成为数学创新教育的主人
数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追求独立且尽可能独特、尽可能简捷的见解。

学生的思维是富有创造力的,他们的独特思维,
就是创新,因此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原因是良好的条件对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学生出于好奇心,会对新异事物的产生进行探究的强烈愿望,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任务不是向人脑的仓库中装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要提倡运用启发诱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要将发现法、问题法、激励法、探索法等教学方法同现行的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自然引导法等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一套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案,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获取新知识,才能进行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的创新教学法有质疑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幻想提问法、发散设问法、疑问思维法、联想法、拓展法、激趣法等。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重在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总之,数学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之一,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

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自觉提高重视创新教学的意识,增强重视创新教学的自觉性,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扎扎实实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引向创新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