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师职业道德思考题及其答案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名词解释1.职业答;1.职业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人们所从事和对社会所承担的具有一定社会职责义务的专门的业务和工作。
2.教师答;2.教师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3.教师职业答;3.教师职业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向人们进行各方面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促使人发展的一种职业。
4.道德答;4.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以区分善恶、正邪、荣辱等为内容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5.职业道德答;5.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6.教师职业道德答;6.教师职业道德又称为“师德”“教师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它体现出社会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教师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行为准则去调节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完成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它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义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信誉和教师职业作风等方面。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一、名词解释1.道德原则也答2.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或阶级和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
它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2.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答2.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或阶级和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
它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3.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答3.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对方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在此基础上,注意发挥教育者作为过程主体的角色作用,以完美人格要求自己,以人道原则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调动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过程中其他参与者的积极性,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4. 集体主义原则答4. 集体主义原则的内容要求是: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要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同时要不断发展完善集体利益,以逐步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5. 教书育人答5. 教书育人就是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
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既要努力教授学生学习知识,又要培育学生成人成才,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6. 乐教勤业原则答6. 乐教勤业原则是指教师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勤奋努力地从事教育工作。
这是对教师在对待自己职业方面所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
7. 教育民主原则答7. 教育民主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展。
8. 教育公正答8.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公正的核心是公正。
公正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形态,其基本准则是“公平”“平等”。
公正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所谓教育公正,就是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当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9. 人格示范答9. 人格示范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
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应当遵守的基本的师德原则。
人格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
它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凝结和升华。
教师人格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资格,它集心理人格和道德人格于一身。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构成的。
其中,教师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人格的内部心理,是内在的,教师的道德行为是教师职业人格的外部行为特征,是师德品质的外在表现。
10. 依法执教原则答10. 依法执教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国家的法律制度从事教育活动,保证教育活动的合法性、正确性,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一、名词解释1. 教师道德范畴答1. 教师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如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等。
这是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师良心答2.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人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其职责的道德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师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统3. 教师公正答3. 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
所谓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即是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指导下的伦理定位来对待、评价和处理教师同所有面对的群体或个人之间的关系。
从外部来看,主要是教师同社会各界的关系;从内部来看,主要是教师个人同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关系,其中,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个学生,是教师公正的最基本的内容。
4. 教师义务答4. 教师义务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社会向教师提出的在从事职业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的总和;二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劳动中自觉意识到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把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看作是个人的内在道德需要,是对社会、对教育事业应尽的使命和责任。
5. 教师荣誉答5. 教师荣誉,即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的价值所做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教师对自己行为的价值的自我意识。
它指人民教师在强烈的道德责任感驱使下,自觉履行教师义务,努力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后,社会给予的公认与褒奖。
另一方面,是指人民教师出于自己的职业良心,出色地履行了教师义务,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了人民的赞誉和尊敬,从而感到欣慰、满足和自豪。
6. 教育威信答;教育威信,广义而言,是指教育行业特别是整体的学校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信誉;就狭义而言,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众所共仰的道德声望。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名词解释1. 爱国守法答;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国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当今讲爱国,主要是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国家强大了,国人才能扬眉吐气,国家才能为世界所瞩目,才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把爱国放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首是必然的;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从爱国做起”,则是必须的。
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就谈不上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更谈不上有自豪的民族尊严。
守法是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教师自然也应当把守法当作基本的行为准则。
守法实际上就是尊重社会公众的利益和意志,也意味着尊重公民基本的权利。
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政策等是人民意志愿望的反映,是维护人民利益的。
依法执教是教师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基础,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是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最根本的道德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它可以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劳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它加强了法制对教育事业的保障和促进,确保了教师职业的纯洁性,有助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尽快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
2. 爱岗敬业答;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爱岗是指一个人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
教师的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为热爱教育工作和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工作,意味着尊重和珍惜自己的选择,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和不懈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热爱学生,意味着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潜能和自觉的信任、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理解、对学生知识和不足的宽容,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感到教育教学对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他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捕捉到生活的绚丽与精彩。
敬业是指一个人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的敬业,就是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学生的尽心尽力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敬业表现为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也表现为对学生的热切关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践;更表现为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细节上下工夫。
3. 关爱学生答;关爱学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感情基础和前提,也是构成教师完美人格的一个必要因素。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
师生关系是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
作为教育活动的双方参与者,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就教育过程而言,关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关心学生,时刻为学生着想,关心他们的冷暖、学习进步以及各方面的发展;要爱护学生,保护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艺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有一颗挚爱儿童的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无私广泛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是培育学生感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