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课教案几何概型

说课教案几何概型

说课教案几何概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古典概型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是等可能事件的概念从有限向无限的延伸,使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更加完备。

尽管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仅为了解和会简单的应用,但蕴含的数形结合和数学建模的思想凸显了其重要性。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几何概型的两个特征,会识别几何概型,并能正确求解概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探究,动手实验,辨析异同,发现概念,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和概念生成的过程。

学生对照古典概型,类比推理,能提出解决几何概型问题的可行性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置的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的进行自主探究,并进行合作交流。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有用的、是自然的、是清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3.重点难点
重点:几何概型的两个特征,几何概型的识别和计算公式;
难点:建立合理的几何模型求解概率。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基础,前面学习了随机事件的概率和古典概型,并且掌握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问题。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从古典概型向几何概型的过渡时,如何将问题的实际背景转化为“几何度量”,学生会有一些困难和疑惑,这就需要恰当的引导、合理的解释和明确的辨析。

三.学法指导(附导学案)
本节课采用发现法教学和学案导学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学案,以故事的形式展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不仅在课前自主的探究和预习,而且在课堂中通过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发现问题,提倡学生扮演“老师”进行讲评,把课堂变成教师导演学生主演的数学学习活动场所。

我将学生的导学案附在后面,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

四.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将整个导与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温故知新,2.探究实验,构建概念,3.例题分析,推广应用,4.巩固升华,总结概括。

1.创设情境温故知新(3分钟)
青青草原上“喜洋洋”超市举行购物抽奖的大型促销活动,红太狼购物后
在抽奖时,有点犯蒙了。

原来聪明的喜羊羊为促销活动设计了两种方案:
⑴在一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20只大小相同的小球,其中白球11只,黄球5只,蓝球3只,红球1只。

中奖规则为:购买100元的商品就可以从口袋中摸出一只小球,摸出红球为一等奖、蓝球为二等奖、黄球为三等奖。

⑵转盘游戏:如图设立了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并
规定:购买100元的商品,就能获得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


果转盘停止时,指针正好对准红、黄或绿的区域,就可以获
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转盘等分成20份)
课前思考问题: 红太狼数学学的很差,不知该如何选择了,聪明的你能帮她分析一下选择哪种抽奖方式中奖的概率大吗?
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请同学们课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做个转盘游戏的实物模型,以备课堂探究使用。

【设计意图】运用动画、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把问题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卷入问题中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在回顾古典概型的同时产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探究实验,构建概念(8分钟)
课堂探究问题:
①在方案二你是怎样得到概率大小的?“中奖”这一基本事件的含义是什么?基本事件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呢?符合古典概型吗?
②如果圆盘不是等分成20份的,那么该如何求解概率呢?
对于方案二,尽管转盘游戏比较简单,可以运用动画来展示,我个人觉得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实验的过程,印象才是深刻的,理解才是透彻的!因此倡导由学生动手操作,课前自己做个小转盘。

在课堂中让学生亲历实验的过程,加深对几何概型特征的理解。

学生经过数学实验、讨论交流后,可以发现这类概型的特征:一是基本事件的个数有无限个,二是基本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并且概率是可以用面积、弧长,角度等几何量的比例来求解的,进而由学生总结概括发现几何概型的概念: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得出几何概型中事件A 的概率计算公式:
课堂教学在此告一段落,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反思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异同,并完成导学案中“牛刀小试”题组和对比表格,让学生的认知结构经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转盘游戏中困惑的地方出现了,问题的基本事件是什么?是
Ω
==μμA
)(积)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积)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
构成事件A A P
有限个还是无限个呢?很多学生误认为方案二符合古典概型,如何辨析会激起学生激烈的争论。

在通过亲历实验过程,学生会豁然开朗的,课堂中动画的展示是不能替代学生动手操作的,只有亲身经历的,印象才是深刻的!
3.例题分析,推广应用(20分钟)
例1.“大懒虫”懒羊羊早晨一觉醒来,发现表停了,于是他打开收音机,想听到电台整点报时后再起床,那么他等待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的概率会是多大呢?
【设计意图】例1的设计在于把握重点,本题方法的多样性可以很好的展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由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讲解本题,对讲解较好的学生给予毫不吝啬鼓励和赞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 2.沸羊羊经过冬天酷寒的历练,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本领,决心与灰太狼一决高下。

阳春三月,双方互下战书相约7点到8点在泰山之玉皇顶决战,但由于山顶寒冷,不宜久留,事先约定先到者等候另一方15分钟,过时离去。

求双方能够决战的概率有多大.
例2将概率论中经典的“会面问题”以故事形式展现,会使学生热情大增,求知欲高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也为合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仔细审题后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⑴沸羊羊与灰太狼到达的时间相互影响吗?
学生都可以肯定两者到达时间互不影响,但能够决战的时间是有关系的。

⑵既然互不影响,那么他们到达的时间可以是7点~8点间的任意时刻,基本事件的总体是什么?该怎么表示呢?
⑶进一步设问:符合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请你说出理由。

⑷如果能够决战,满足什么关系呢?
⑸然后分析选择哪种“几何度量”来求解概率?指导学生运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选择面积法来求解概率。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成功的体验。

为了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与步骤,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例2由我进行板书讲解。

解析:设沸羊羊到达的时间为7时x 分,灰太狼到达的时间为7时y 分,则两人到达的时间分别满足 ,
在直角坐标系中可表示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
由题意得,两人能够会面的充要条件是:
即如图所示的阴影区域
∴P(两人能会面)=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获取成功的体验的同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概括 (12分钟)
落实提高题组:
1一根长度为3m 的绳子,如果将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绳子的长度都不小于2m 的概率有多大?
2. 在区间(0,1)中随机地取两个数,求事件“两数之和小于56
”的概率。

【设计意图】本题组的难度不大,目的在于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公式的运用,起到内化的作用。

完成能力提高题组后老师适当的点评,由学生自主回顾本节内容小结一下,然后结合学生的小结老师做简单的说明:
我们通过对故事的观察分析,得到了它们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发现并定义了几何概型,通过几何模型的建立,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这类具体问题。

最后是作业布置:
1.教材P142习题3.3 A 组;
2.请同学们课下撰写小论文《举例说明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异同》。

五: 设计说明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节内容设计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为活动课,交流个人的小论文和学习心得,我得在课下提供课外书籍,供学生们参考查阅,指导部分学生如何选材,完成写作,真正体现过程教学的理念。

600≤≤x 600≤≤y 15≤-y x 16
7
6045
6022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