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项目背景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那个地点将成为21世纪杰出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
区域核心都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持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
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进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进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
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
但从进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时期的特点,距现代都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按照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都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都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都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和谐进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都市群。
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畴为东莞都市总体规划范畴2 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尽管发达,但都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同意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专门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阻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升的趋势。
城区的都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都市职能。
沿交通干线进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
都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村民小楼在那个地点积聚、碰撞。
快速蔓延的都市化相伴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纷乱。
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进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都市进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
因此都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都市形状规模(大都市)远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作为新时期的进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进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
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都市进展和产业进步起到专门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竞争态势与都市功能定位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差不多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
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亮对比。
东莞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实质上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提升的压力;“订单主导型”向“生产主导型”的转化,地点产业群和人力资源本地化的机制建立,是东莞进展的出路;相伴产业升级的都市拓展和环境建设,是东莞再造辉煌的前提与基础。
江苏昆山(上图)被认为是东莞电子信息业最直截了当的竞争对手就东莞所处的世界经济区位而言,其位置能够用“双重边缘化”来概括——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在国际国内消费市场供应区位上也处于边缘位置。
在全球经济进展中,东莞仍应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制造业作为都市进展的差不多定位。
东莞差不多进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具有突出外贸地位的制造业都市。
广州作为珠三角要紧中心都市,对东莞的阻碍略强于深圳。
东莞将连续保持与广州进行差异化竞争的策略。
从广州目前进行的都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分析,广州的“东进”和“南拓”对东莞有比较直截了当的阻碍:“东进”,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进展带,对东莞西北部麻涌、望牛墩、洪梅、厚街等地区进展起到带动作用,其交通和产业的连带进展将为东莞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极点。
“南拓”,布置在南边地区的新兴产业、会展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与东莞形成功能互补。
与深圳相比,东莞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深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导致了更多产业由香港等地转移到东莞,为东莞的经济进展带来机遇。
2000年东莞与广州、深圳经济总量还有专门大差距。
东莞在港、深、穗经济带上既受他们的带动,又受到一定的制约。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500200015001000500广州东莞深圳三. 东莞主城区的进展目标1.东莞与国际制造业名称的差距:(1)在持续膨胀的地点利益驱动下,东莞散而无序的“诸侯经济”造成环境的破坏、无序竞争是难以胜任国际制造业名城的要求的。
(2)缺乏自主制造业的开发,东莞经济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的阻碍,经济稳固度低,风险大。
(3)适应国际运营的金融、保险、中介等新兴第三产业还有待建立。
加之市域内各镇区各自为政,全市域缺乏和谐,造成“众城一面、城乡无不”,难以形成建设国际化都市的景观与环境。
(4)东莞目前的生活和科研条件距高科技人才落户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而且大量外来劳动力被排斥于社会主流之外。
碉堡式的当地“新民居”与外来务农者住的“棚屋”(前)并存是珠三角的一大景观东莞以建设“最适合创业、最适宜居住的都市”作为进展目标,无疑是明智之举。
但要真正实现人居条件、基础设施、环境水平等硬环境以及治理水平、文化教育、法制文明等软环境与国际接轨,还有专门长的路要走。
2.东莞主城区的目标定位:(1)全国重要的对外贸易都市,区域性的会展中心。
(2)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穗深港经济带中部重要的国际制造业生产基地,同时对外贸易、金融、旅行等第三产业功能突出的交通枢纽型都市。
(3)东莞市域政治、科技、文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和先行示范区,生态建设和可连续进展的典范,“创业居住的榜样”,是全市进展的核心。
(4)工业方面,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进展电子信息、轻纺、机械等支柱产业,主动培植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新兴产业,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优势。
金融业方面,结合金融国际化,主动参与建设穗深港金融走廊建设,是穗、深、港都市带的重要环节。
四.都市进展规模的判定1.都市进展规模推测的尴尬: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共编制过四版规划,编制平均间隔为4.6年,但规划仍旧满足不了东莞进展的实际需要,都市规模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突破。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现状实际人口差不多突破了2000年批复的总体规划人口规模。
其中的缘故要紧有三:一是暂住人口统计不准确;二是东莞的社会经济确实是超常规进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都市规划也难免适应不了进展的实际;三是现行的都市规划审批体制也不完善,用某些片面的单一的指标作为操纵和审批规划都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依据,一相情愿地估量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暂住人口数的降低。
几次规划后实际进展突破规划规模的时刻越来越短。
2.现状人口:按照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东莞市2000年总人口为644.57万人,东莞市区(包括四区和寮步镇7个自然村)总人口为86.0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31.4万,暂住人口为54.67万。
如果将主城区内的大岭山、大朗、寮步三镇运算在内,则主城区的现状总人口为153.6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47.36万人,暂住人口为106.27万人,暂住人口所占比例为69.17%。
3.人口推测通过趋势外推、目标反算、类比分析、土地及水资源限制校核可得出:近期东莞市域人口将达到800万人左右;远期将达到1000万人左右。
东莞主城区总人口近期将达到220万左右,远期将达到350万左右。
主城区设施人口水平近期可能达到135万左右,远期可能达到300万左右。
五.从“人”字到“个”字——市域都市空间格局的演变“点——轴”,“核——带”的进展是现代都市地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差不多规律,适时建设中心城区(市)是都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必定。
东莞都市空间进展形状将由“人”字型通过增加莞城——同沙——松山湖轴线转变为“个”字型。
中部同沙水库爱护区为绿心,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进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档次生态型居住区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制造业名城的形象。
中心城区成为区域核心,重点进展行政、信息、金融和高级都市服务功能。
东西两翼构成的弓形城镇带促使现有制造业升级,主动扩大物流、交通及相应服务业的规模。
东翼核心虎门以水陆枢纽和大型商贸为特色,西翼核心常平是铁路、公路枢纽和物流中心。
为更好地对全市城镇进行组织治理、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建议从经济联系的轴向上将全市划分为3个区:西部是以广深高速公路及规划的沿海高速公路和广深轻轨为联系轴线,包括长安、虎门、沙田、厚街、道滘、洪梅、望牛墩、麻涌8个镇,容纳300万人左右;中部以莞深高速公路为要紧轴线,在现主城区基础上加上高埗、石碣、石龙、茶山、中堂5镇,形成大主城区(将高埗、石碣、石龙、茶山、中堂5镇划入是为了强化主城区功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大莞城中心与石龙火车站的联系。
石龙火车站今后可改为东莞北站),容纳300~350万人;东部及广深铁路、京九铁路及规划中的博深高速公路为要紧轴线,包括凤岗、塘厦、清溪、黄江、樟木头、谢岗、常平、桥头、东坑、横沥、石企、石排12个镇,容纳350~400万人。
六.都市生态—严肃的现实和最后的底限1.生态环境面临的严肃现实(1)近20年来工业和城镇开发剧烈冲击着原生生态系统及其自然演变过程,生物食物链中断,森林树种大量减少,大量物种消逝,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
市域内现存的木本植物仅99科408种,而相近的惠东县古田自然爱护区有植物190科1605种。
(2)急剧涌入的大量外来人口加重了环境的压力。
2000年全市总人口644.58万,其中暂住人口为户籍人口3.23倍。
平均人口密度为2615人/Km 2,其中城区和石龙镇的人口密度已分不达到11967人/ Km2和10320人/K m2。
过大的人口压力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
(3)城镇环境污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也不轻。
65%的本地水资源已被污染,人均污水排放量和水环境污染程度高于邻近都市。
在目前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东莞的生活适宜度属中偏下水平。
(引自《东莞市水污染咨询题与防治计策》,1999年数据)(4)水资源开发强度已接近60%。
以坚持生态差不多平稳,不占用林地、园地和差不多农田爱护区、不填平水面的前提动身运算,可供开发的土地仅剩106 km2,即市域面积的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