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东莞市城市总体形象规划

08东莞市城市总体形象规划

千年莞邑IT 新都山水嘉园——东莞市城市总体形象规划东莞市城市总体形象规划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共同承担编制任务,自2002年4月开始,同年12月通过专家评审,2003年 1 月获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

一、前言该规划是在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的专项规划,是对东莞城市形象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与规划。

其通过对东莞城市人文、自然、产业特色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千年莞邑,IT 新都,山水嘉园”的城市总体风貌定位。

在对城市分区功能及风貌定位的同时,制定了各分区的设计控制细则,并制定了城市重点地段设计控制图则。

该项规划成果对指导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改造时期的东莞的城市建设,以及提升城市物质环境品位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设计范围与市总体规划范围一致,重点研究范围为广深高速路以东,莞深高速路以西,北环快速路以南,南环快速路以北。

基于三位一体的原则,还将涉及到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

三、城市总体风貌定位(一)确立原则充分挖掘地方的自然和文化潜力,弘扬城市传统,突显城市特色,概括地讲,主要包括人文特色、自然特色和产业特色这三个方面。

人文特色:东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积淀,蕴含在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城市文化中,只是近年经济超高速发展,粗放的城市建设淹没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城市文脉。

因此要注意在城市大力发展新科技、新产业的同时,提升和挖掘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整合旧城面貌。

通过新旧城区的交相呼应,展现东莞特有的、迷人的魅力。

自然特色:东莞位于东江水道下游河岸南侧,水网纵横,城市临水而建,城东有林木葱郁的黄旗山,是东莞著名的八景之一。

东莞旧城傍水而建、新城依山而栖。

山和水已成为塑造莞城风貌特色的灵魂和脉络。

产业特色:东莞是世界著名的IT 业制造基地,在城市设计中要着力突出其IT 产业的特色。

现代制造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集中和知识密集,而IT 产业则除了信息、知识密集外,还要创建符合现代生态理念的城市和园区环境,这与突出城市的自然生态特色密切相关。

(二)总体风貌定位:千年莞邑,IT 新都,山水嘉园(三)城市景观概念结构:二核心并重,二轴线纵横,四绿楔渗透,八片区协同“二核心并重”指以东莞旧城区和新行政中心为核心。

旧城核心主要是强化城市传统商业、文化休闲、社区服务、传统模式聚居、文化旅游等功能,注重挖掘与城市历史文化相关的内涵;新行政中心主要强化行政办公、商务展示、新型商业等现代化生活配套功能,城市面貌突出时代活力、科技先锋性、多元交融性和地标性。

“二轴线纵横”是指城市的南北向的时空发展轴和东西向的产业生态轴。

前者由旧城核心区连接新市政中心再向南延伸,集中展示了东莞城区从历史—现代—未来的空间发展画面。

后者由东莞水道沿鸿福路穿越新市政中心向东延至黄旗山山脚下再通往松山湖科技园区,以城市的IT 产业发展和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为主题,体现了“城区—同沙林场—松山湖”三位一体的思想。

“四绿楔渗透” 指东莞水道、东江南支流、东莞水道—运河和黄旗山四条绿楔,它们将城区和城区的外围生态绿地相联系,景观上形成自然景观廊道,功能上形成生态休闲走廊,大大促进了城市的生态多样性。

“八片区协同”即旧城片区、东城片区、万江片区、新城片区、黄旗山片区、滨河景观区、未来发展片区和高新科技产业园区。

八大片区在景观风貌上各具特征, 同时又在功能上相互协同、相映成辉。

东莞市城【]了设计 m SIGN (Jt 1 AN ( II ¥.四、城市设计总体控制导则(一) 城市轴控制导则:十字型城市发展轴线1、南北轴线:是城市空间发展轴,起始于人民公园,经科书博(设计为市桥 春涨、博物馆广场节点),结束于新城片区副中心。

主要功能是城市商业文化休闲 配套服务、市级行政办公、高档居住,可分为北、中、南三段。

北段承担新城行政中心和旧城商业文化中心联系的功能,依托带状城市公园和 开敞空间系统的结合,将城市商业餐饮、民俗博物展示、市民活动中心贯穿起来, 创造宜人、亲民、生态的公共活动区域;在空间布局上考虑有机、自由、舒展的形 态为主,建筑布局以传统聚居模式为主,自北向南逐渐过度到新型聚居模式的区域; 南端结合现有的体育场馆,开辟市民体育公园,提供市民健康文明活动的场所。

中段是新城核心区域,也是十字轴线的交汇点,以行政办公功能为主,并兼具 科技会展、商空间盟观规魅结构骨滞化京活华城"规划设订硏究院 :青华大学建筑学加加划系 200旳沖鬥ni l* OF URBAN PLANNrNC.SCHOOL OF ARC1 TITECT.TSTNOTOJA UNIVERSITV 1血即・・Fdl©归竝如咄亘务办公、文化娱乐、生态休憩、商住混合等功能。

室外空间包括市政广场、大型市民文化休闲广场及生态公园等。

物质空间形态主要以开敞、对称、规整、高层及多层大体量公共建筑为主。

南段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城市副中心和娱乐、办公及文教配套功能。

为了营造更加健康、优美的居住环境,建议对原总规路网进行调整,以城市主轴线为中心形成围绕中间带形公园组织的崭新的居住模式。

在城市核心水景带中,布置商业娱乐、高档办公建筑和高档公寓,形成信息时代独特的生态型的办公娱乐综合区。

同时,城市主轴线开敞空间呈鱼骨状向两侧的组团绿地辐射,形成网格状的开敞空间体系。

2、东西轴线:是城市的产业发展及生态特色轴,产业轴是指作为城市新区的主要干道,西起东莞水道和东莞运河的交汇处,经过行政中心区,东达科技园区,是带动南市区发展的主轴。

生态轴是指鸿福路东西轴线的东面是黄旗山,西端是东莞水道和东莞运河,东西轴线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走廊,黄旗山生态绿地沿东西轴线向西渗透,自然水系沿东西轴线向东延伸,东西轴线又通过莞太大道、东莞大道向城市纵深渗透。

产业轴的总体结构是“一轴-六区-八节点” 。

一轴指东西轴线;六区由西向东依次是“休闲娱乐公园、高科技办公区、行政中心区、商务办公区、高档住宅别墅区、生态绿地区”六个区;八节点指东西轴线起点标志建筑、滨水节点广场、高科技主题广场、市民文化广场、商务办公区中心广场、市民休憩广场、生态主题广场、东起点东莞门户节点。

从东莞大道向东,沿东西轴线已经能看到黄旗山山体,因此建筑不再严格围合街道空间,而是布置尺度较小、空间通透、密度较低的高档住宅和别墅区,使城市空间逐渐向自然山体过渡,突出自然、生态和宜人的环境气氛。

轴线北侧是黄旗山生态绿地,以高大乔木和自然生态绿地为主,南侧是城市休憩公园,以开敞空间和休闲绿地为主,公园中央布置高度约为100 米的东莞标志塔,作为出城、入城的对景。

城市的纵横两条空间主轴线,将一系列的城市开场空间和功能中心串联起来, 构筑和整合东莞各片区的景观资源,突显城市空间景观的整体脉络和城市特色景观 风貌,从空间地域上为“山一城一水”交融渗透的景观认知,从时间演进上是“过 去一现在一未来”蓬勃向上的景观感知,展现出一幅城市多维动态的戏剧性的精彩 画卷,给世人永续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观意向。

(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控制导则广场开放空间:东莞的城市广场确定以城市中心广场一城市组团中心广场一居 住区级广场这三级广场作为控制的基本点,城市广场设计应考虑与城市道路交通的 关系、广场空间开放与围合的关系,同时城市广场应兼具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广 场空间的塑造应符合人的尺度,注意城市广场与城市大型公园相结合,强调地方文 化特色,强化广场的文化氛围。

公共绿地系统:包括公园绿地规划、街头绿地规划和道路绿化规划。

公共绿地 与景观构成应该在确定东莞市景观核心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广 场作为与景观核心连接的景观轴的节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

兼顾历史、文化与F 年莞込,IT 斯邯东莞市城市设计 UKHAN 1>1 SIGN OF lX>NG GlJAlM Cl I ¥城市主辅线城市按计结构分析I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人学建筑学院期划系 I >I :P. OF URBAN PLANTS!TNCLSCE TOOL OF A RC1 UTECT.TSTNTtjTHJA UNIVERSITY景观的统一,初步确定可园与金鳌洲塔、原科书博与与人民公园、新市政中心与黄 旗山等四处为城市景观核心节点,以运河与东莞水道作为景观设计的纵向轴线,将 黄旗山的绿化以绿楔的形式尽可能地楔入城市,在已有城市建设的地区根据道路线 型的转折变化选取具备可操作性的节点加以灵活控制,如街头游园等形式,同时将 党校公园、黄旗山公园与草堂公园等跳跃式相联系,以点线及面的手法实现绿色通 廊。

道路景观规划:构建道路景观网状结构,形成外围高速路景观环、城市交通型 景观大道、城市生活型景观路等线型道路景观,同时设计高速路-城市入口景观节 点、城区道路景观节点。

滨水公共空间:按功能将滨水公共空间分为休闲娱乐型、城市生态型、商业购 物型、历史文化型,并根据建设分期与对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分为一级节点与二 级节点。

(三)城市轮廓线控制导则对城市天际线的控制主要考虑人在城市外围、城市门户、城市开敞空间以及鸟 瞰、俯瞰的视觉状态中对城市的感受。

规划控制中把整个城市按照高度分成 5 个控 制区,分别为:开敞空间区域、低层区域、多层区域、中高层区域、高层区域。

(四)城市视线通廊控制导则 为保证城市标志物和特殊节点之间的视觉通畅性,将黄旗山顶、新城行政区高 层建筑群、金鏊洲塔定位为东莞的核心标志点,也是各个城市景观片区的制高点。

列出了重要的城市门户节点,建立起城市的一级和二级视线通廊。

刃减空刨宣观肌划结构 东莞市城市设计UKBAN JJKKIGN OF DONG GUA.N CTTV.北京活华城11 AW 划垃订岫究院沽申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 2002^1 <9月 DEI* OF URBAN PLANNING .SCI TCXJL OF A RC1 nTECT.TSTNGHUA UNIVERSITV(五)城市夜景控制导则通过对景观状况的分析,规划中明确指出黄旗山山体、可园、人民公园及周边地区、金鳌洲塔、滨江带、城市新轴线生态公园、鲢鱼洲绿地等要进行重点的园林景观照明设计;对一些重要路段和节点要进行特殊的照明处理,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指标和参考做法。

(六)城市傢俱、广告控制导则对城市景观中的小元素,如儿童游乐设施、街道座椅、候车亭、电话亭、邮筒、广告牌、公共雕塑等的设计形式、布置要点提出了一定的设计意向和导则。

五、城市分区控制细则规划对城市旧城片区、万江片区、东城片区、新城片区、黄旗山片区、滨江景观区、高新科技园区和未来发展片区等八大片区进行分区定位,并以旧城片区、滨水区和黄旗山片区为重点,进行中观层面的研究和概念设计。

(一)旧城片区1、分区性质、功能及风貌特色定位城市传统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休闲及传统形态居住的综合区域,强调生活休闲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