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
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就我做出了“和谐即最美”的界定。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对未来的和谐社会作过大量的描绘。
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结合新的实践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这为我们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思考社会和谐问题进一步打开了视野。
按照唯物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是互为一体的。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健全、完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
社会和谐的程度越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趋于合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得越充分。
可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
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又深刻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
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与我们党以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
这个重大判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和国家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
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什么是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作过精辟表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
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而这恰恰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而归根到底是为了把人从自然和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也是我们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目的所在。
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社会和谐与阶级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根本对立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制度的消灭,人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的自由有利于他人的自由发展,彼此间相互促进、友好相处。
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整个社会发展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不可能做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要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个最高价值理想还有漫长的路程要走,但这决不是说可以不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
我们要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争取人的自由和解放。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确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好关系,逐步形成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并且强调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这实际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追求出发,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根本原则和要求。
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原则和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的充分体现也是一个不断从内在向外在、从理想向现实转化的长期过程。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作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