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百科名词解释

2016年百科名词解释

2016年1.《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

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

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重大事件均属真实,只在一些细节上作了艺术加工。

以男女情事来写国家兴亡,是此剧的一大特色。

该剧作问世三百余年来长盛不衰,已经被改编成黄梅戏、京剧、话剧多个剧种,频频上演。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所载为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1] ,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

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2.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剧作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有《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其他作品有,《超人》《繁星·春水》《往事》《冬儿姑娘》《关于女人》《南归》《还乡杂记》等。

3.矛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浙江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4.徐志摩:浙江嘉兴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31年因飞机失事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另有代表作品《家》、《寒夜》。

5.《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曹禺: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

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

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

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

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6.《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育有一女钱瑗。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其父是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在父亲的影响和督导下,自幼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国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1946年写成并发表了长篇小说《围城》,同年发表短篇小说《人·兽·鬼》。

其他作品有,《写在人生边上》、《谈艺录》、《猫》等。

7.《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

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

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

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8.骈文:文体名,与散文相对称。

也叫骈体文。

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与四字六字相对为基本句法者,别称四六文。

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古文: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

古文是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是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魏晋以後的骈俪文已经盛行于世,其文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

北朝後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作为文章的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

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

9.《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全书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

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

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