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 百科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 百科名词解释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全书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

大部分是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包含部分民歌)。

颂: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辞。

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庙堂文学之祖。

《诗经》是我国诗歌光辉典范。

民歌的现实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复迭的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隔句押韵的节奏。

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影响深远,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

论语《论语》今本凡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思想的终于材料。

《论语》为语录体散文,言简意赅,大都深刻隽永,耐人寻味。

有些章节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还生动地表现了一些人物的独特个性。

《离骚》选自《楚辞》是屈原的代表作,余句,近,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大约作于楚怀王入秦不返,顷襄王初立之时。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追索诗人遗忘的经历和由此产生的悲愤。

对政治理想和未来道路的求索。

《离骚》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主要表现为世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大量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以及象征手法的的运用。

乐府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其主要任务之一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文诗制谱以供给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用。

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

于是乐府便由机关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名称。

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收,题为《古诗》。

这些古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多作于东汉末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大多是出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

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

这些作品都为抒情短篇,内容多写游子思妇及配乐间离情别绪及士子们的彷徨失意,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黑暗。

艺术形式上多用五言,语言含蓄蕴藉,善用比兴寄托,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古诗十九首》在历代受高度好评,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

其艺术成就确是文人五言诗大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建安风骨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上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活跃使得建安诗坛大放异彩。

以“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报复,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称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便是“风骨”的基本含义。

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诗歌特点的总结和概括。

内容上反映动乱现实和人民疾苦。

具有强烈地现实性。

艺术上意境宏大,笔调明朗,直抒胸臆,风格悲凉慷慨,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五言古诗体制,语言古朴,文采缤纷,通俗中透出刚健精雅。

元曲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散曲:始于宋金末年,由于词的衰落和北方民族音乐流入中原,散曲在北方音乐基础上形成。

曲与词在形式、音韵、风格上均有不同,更加灵活多变,痛快淋漓散曲分小令、散套、带过曲。

散曲前期风格偏于典雅,主要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王和卿。

代表作《天净沙·秋思》;后期散曲已成为诗坛主要体裁。

代表作家张可久。

元杂剧是在金剧本和说唱艺术清宫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以北区为声腔的,曲、科、目相结合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它的星期和繁荣,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代表作有郑光祖《倩女离魂》,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特点为: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在故事高潮处用套语分回。

章回小说实在宋元长篇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游记》例外,属于说经。

产生年代: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此前是讲史时期。

成熟标志:《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影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是明代章回长篇的杰出代表,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类型,清代在明代后期长篇小说繁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按明代的四种类型衍进。

传奇“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小说集《传奇》,发展到后来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

最早特指唐代短篇文言小说,如《柳毅传》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时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

明代传奇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剧本的总称。

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也吸收了元杂剧的优点,是明代戏剧主流,比南戏更为完整精致进步。

前期受政治文化严格限制,后期反映了动荡的思想社会状况。

明传奇的最高代表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清传奇成就的最高代表是南洪北孔,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嘉靖时期,传奇发生了转变,标志为昆腔的改良和三大传奇的出现。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篇,共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

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

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

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

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

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

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

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年的历史。

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

《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

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花间词:因后蜀赵崇祚收录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首编成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故称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为花间次。

花间次的主题是美女和爱情。

晚唐温庭筠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词人,是花间词的鼻祖。

代表作有温的《菩萨蛮》《梦江南》等。

晚唐时局动荡,君民醉生梦死,沉于声色犬马,花间词正是这颓靡世风的产物,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歌舞宴乐,闺中妇女,花间词的题材和风格,以绮罗香泽为主。

花间词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最终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对宋元明清词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诗三百:《诗经》共有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也称“国风”,“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

“雅”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为“国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成为诗之“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