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抗菌膜在骨科术前皮肤准备中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29T15:13:37.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廉传举陈聚伍[导读] 骨科手术多为修复和重建手术,往往需植入内固定物,一旦发生口感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轻则延长疗程。
廉传举陈聚伍(通讯作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 450052)
【摘要】目的对壳聚糖抗菌膜在术前皮肤准备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以寻求更好的皮肤消毒方法来预防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方法将60例需要进行骨科清洁手术的病人按试验设计要求分别纳入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均于术前8小时清洗术区皮肤,应用平板细菌培养皿取第一次细菌样本送细菌培养计数,然后实验组给予壳聚糖抗菌膜消毒,对照组给予碘伏消毒,分别用无菌敷料密封术区边缘,手术开始前去掉敷料,再次取样本送细菌培养计数,比较消毒前后单位面积细菌数量并计算抑菌率。
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7%,对照组有效率100%,p=0.096>0.05,两组之间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安全性方面,在观察周期内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级别为1级。
结论壳聚糖抗菌膜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与临床广泛应用的同类消毒产品无明显差异,因其无细菌耐药性,无色无味,使用方便,患者容易接受,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壳聚糖抗菌膜碘伏骨科术前准备皮肤消毒【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027-02 手术部位感染是最主要的医院感染之一[1],也是骨科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
骨科手术多为修复和重建手术,往往需植入内固定物,一旦发生口感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轻则延长疗程、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重则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2]。
因此采取积极措施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尤为重要。
通过术前皮肤准备减少患者自身的细菌污染是减少切口污染的最重要手段[3]。
术前皮肤清洁主要是采取沐浴、肥皂水擦洗术野皮肤等方法。
肥皂水擦洗后要用大量的清水反复冲洗,费时费力[4]。
因此寻找更加方便有效的皮肤清洁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5月至2013年8月需要进行骨科清洁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控制在18-70岁之间,术前进行抽血化验检查,排除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按试验设计方案随机进入实验组及对照组,操作前遵循伦理学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
观察周期为3个月。
2.操作方法
2.1试验组:术前1日检查手术区域皮肤是否完整,术前8小时用温水及肥皂水擦洗皮肤,剪短趾/指甲,剃毛,用2cm×5cm平板细菌培养皿,于预定切口线中心按取采样,然后取壳聚糖抗菌膜(郑州正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直接对准备皮区域,距离皮肤10-15cm左右,均匀喷洒,自然凉干后,无菌敷料包扎。
将取过样本的细菌培养皿放入37℃孵箱培养48h后计算单位面积细菌菌落数。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在进行皮肤消毒前,打开无菌敷料,用同样的方法在备皮前采样区再次采样,做细菌培养,计算单位面积细菌菌落数。
2.2对照组:术前一日检查手术区域皮肤是否完整,术前8小时用温水及肥皂水擦洗皮肤,剪短趾/指甲,剃毛,用点而康碘伏消毒液(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0127)消毒3遍,无菌巾包扎。
皮肤采样、细菌培养及计数方法均同试验组。
二、评价标准
1.有效性评价
根据抑菌率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第一次标本菌落计数 — 第二次标本菌落计数
抑菌率 = 第一次标本菌落计数 ×100%
1.1显效:抑菌率≥90%或高于对照组。
1.2有效:抑菌率≥70%或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
1.3 无效:抑菌率<70%或低于对照组。
2.安全性评价标准
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检查无异常。
2级:比较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要任何处理即可继续试验,安全性指标检查无异常。
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或安全性指标检查有轻度,异常,做处理后可继续试验。
4级:因严重不良反应中止试验或安全性指标检查明显异常。
三、临床性能的评价方法和统计处理方法
1.评价方法: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对皮肤粘膜抑菌率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2.统计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或Wilcoxon秩和检验。
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配对t检验,方差不齐时进行校正的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Ridit分析。
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
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四、实验结果
1.1 两组患者体重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体重比较
组别例数体重(kg)
min max x-±s
试验组 30 45 65 54.42±11.57
对照组 30 42 72.5 59.10±9.29
经t检验 t=-1.73,P>0.05,两组患者体重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两组患者身高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身高比较
组别例数身高(cm)
min max x-±s
试验组 30 155 180 161.00±3.85
对照组 30 150 182 157.80±27.03
经t检验 t=0.64,P>0.05,两组患者身高资料具有可比性
1.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组别例数年龄(岁)
min max x-±s
试验组 30 18 70 28.47±6.02
对照组 30 18 69 29.23±5.75
经t检验 t=0.64,P>0.05,两组患者年龄资料具有可比性
1.4 有效性评价
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 x2=2.773,df=1,P=0.096>0.05,可以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之间无明显差异。
1.5 安全性评价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试验周期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级别为1级。
五、讨论
细菌感染已成为临床医学长期面对的巨大困惑。
细菌耐药性问题导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局限日渐突出[5],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6]。
针对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壳聚糖抗菌膜采用阳离子(物理)抗菌技术方案,带有正电荷的壳聚糖季铵盐复合类化合物吸附于带负电荷的治病微生物表面,形成阳离子物理抗菌膜,并渗入细胞浆的类脂层和蛋白质层,从而改变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物逸出,使菌体的呼吸及糖酵解过程受阻,菌体蛋白变性,呈现对细菌、真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杀灭作用[7],有效避免耐药菌产生,改变了抗菌药物局部应用的局限,达到临床预防和治疗局部细菌感染的目的。
常用皮肤消毒剂有75%医用酒精,碘酒,碘伏等。
75%医用酒精,碘酒因对皮肤刺激较大,已逐渐被碘伏取代。
近年来关于碘伏消毒后出现局部及全身过敏反应的报告并不少见。
周虹[8]报道应用碘伏给伤口换药后3-10天,出现伤口周围皮肤暗红、肿胀渗出、形成密小水泡,并渗出黄色液体,伴痒、烧灼感,红肿界限清楚,其他部位无异常反应。
另外,碘伏可以使皮肤着色,消毒时需要反复涂抹,增加患者的痛苦;碘伏粘度较大,胶布固定后容易从皮肤脱落,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9]。
而壳聚糖抗菌膜使用方便,尚无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的报道。
结论
经过这次临床试验证实了壳聚糖抗菌膜在有效性及安全性两方面与临床常用碘伏消毒剂无明显差异,其优越性在于其抗菌原理为物理结合,可以避免临床局部用药所导致的细菌耐药、抗药性问题,另外本品为瓶装喷雾剂,无色无味,使用方便,对皮肤刺激性性小,患者容易接受。
因此壳聚糖抗菌膜可以在术前皮肤准备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沈泳,黄靖雄.术前患者皮肤准备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0):2819-2820.
[2]刘其桃,张冬林,孙叶菁.综合干预预防骨科Ⅰ类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2,27(10):42-43. [3]王庆军,李武平,孙惠英,等.皮肤准备方法对术后切口愈合及感染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41-444.[4]麦慧英,黄春晖,蓝柳红,等.骨科手术术前皮肤清洁方法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7):59-60.[5]张莉霞,靳艳,翟秀玲,袁玉莲.当前滥用抗生素原因及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2004,4(6):1075.
[6]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2): 1858.
[7]林萍,赵雨璠,吴悦. 壳聚糖及其季铵盐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12,27(10): 856. [8]周虹. 换药伤口发生碘伏迟发过敏反应的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34): 159.
[9]马秋霞,郭宏,杨晖. 4种皮肤消毒剂消毒效果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17(5):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