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植物的生殖,即: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涉及到植物花和果实的结构,但花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在七年级上册《被子植物》已经学习过了,部分学生已经有所遗忘,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复杂、抽象,这就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无性生殖部分包括“植物的营养繁殖”和“植物的组织培养”两个内容,虽然内容具体,但涉及到的范围广,尤其是植物的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这需要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具体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植物生殖过程的观察,尝试图与图之间的表达。
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插扦或压条等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
(2)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教学重点: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教学难点:1、通过对植物生殖过程的观察,尝试图与图之间的表达。
2、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教学用具:教师:互联网课件、自制PPT课件、学生微机室、盆载万年青、月季等花卉、杨、柳的枝条。
学生:供观察的已经纵切开的各种水果。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后记:本节教学中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先复习原有知识,回忆花和果实的结构,再此基础上通过动画演示传粉、双受精过程以及双受精作用后子房各部分的发育,在明确了有性生殖的基础上,再学习无性生殖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在理解中体会。
二、把日常生活中的植物结合到课堂中来,通过实践操作,在课上让学生进行模拟嫁接、扦插和压条,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放手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成果,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按照人、动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
本节是讲解动物部分中的一个类群——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材中以毛毛虫和蝴蝶之间的关系引入,分别以家蚕和蝗虫为例,介绍了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因此教学的难点应是对学生课前对家蚕观察饲养过程的指导和督促。
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讨论、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产生思维的火花,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感受到生物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生物学知识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本节课蕴涵着一个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中国的丝绸,中国的丝绸之路。
这是一个将思想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的绝佳机会。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描述变态发育的过程,说明变态发育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1.观察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提高观察能力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流合作能 (三)情感目标认同动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危害,养成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能够举例说出昆虫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四、教学难点饲养家蚕的活动,观察家蚕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理解家蚕完全变态发育的真正含义。
五、学情分析1. 生殖和发育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在不同程度上有感性认识。
2. 观察图片的经验丰富,对身边的生物学现象也有一些了解,但深入观察的意识不强,所以归纳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要加强。
3. 能领会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但需要掌握更多的实例。
4. 学生在七年级的历史课上学习过“丝绸之路”,能理解教材中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六、课前准备多媒课件、拍板教室。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从学生熟知的情景入手,提高八、板书设计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昆虫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卵生)二、昆虫的发育方式:1、完全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2、不完全变态发育:卵→若虫→成虫九、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注意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比较等活动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获得有关昆生生殖发育的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效果很好。
教师大胆地设计了一系列的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去展示、去交流。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由于本节内容对学生而言,难度不是很大,加之学生在生活中对昆虫都不陌生,所以教师应该更大程度的让学生自主学习。
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一点体会:在教学活动中,的确应该注意生物学知识的生活化,知识源于生活,有许多知识只有融入于生活实际才能感受到其存在的价值。
在学完本节知识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的方面谈了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昆虫对农业的危害、给植物传播花粉、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等。
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中的知识,还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生物学知识。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分析】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示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
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在探究两栖类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时,从侧面的与人和环境呼应,进一步体现了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由于自小接触过相关的童话故事或观察饲养过蝌蚪,学生都已知道青蛙是变态发育,但不能详细地描述它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从思维方面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要提供充分的显示蝌蚪发育过程的直观手段给学生观察,如录像或标本(因季节原因,不太可能取到实物)。
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奇但好动,有参与意识但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方式,达到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教学思路:布置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些关于两栖动物生存状况的资料,以备课堂上的深入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关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的教学组织程序:观看录像标本——围绕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和环境的教学程序是:阅读资料,引出问题——小组分析教材分析: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生物生殖和发育”的最后一块内容。
学习本节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初步知识,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教材选用鸡卵作为代表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来获取相关知识,贴近生活,增添情趣。
同时,安排堂上练习,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有关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通过探究和讨论锻炼学生的仔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观察鸡卵结构的实验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谈话法等相结合。
(二)、教学策略: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大类群动物。
而鸡等家禽更是无人不晓。
它们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基本上个个学生都知道,鸡卵更是吃过无数。
但很少同学会留意鸡卵的内部结构。
本节通过对鸡卵结构的观察这一实验,以小组同学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究鸟卵的结构、讨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认识鸡卵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本节学习内容,除了让学生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有了解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越是高等级的动物其生殖过程越复杂,对环境适应能力越强。
(三)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观察鸡卵的结构:卵壳(气孔)卵壳膜气室提供氧气卵白保护、提供水分和营养系带保护卵黄营养胚盘胚胎发育的部位二、鸟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三.教材分析:有关性状、基因、遗传物质的传递等内容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比较复杂、抽象,但遗传和变异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又是生命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命学科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所以,在教材中首先从对表象的性状开始,逐步深入展开,利用一些科学实验的现象促使学生思考并理解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传递与性状遗传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性别的决定以及变异的生物学基础。
在教学中因把握教材的思路,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现象、实验进行思考与分析,以主动形成对遗传变异的认识,体现科学与探究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相对性状,并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4)教学重点和难点: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状。
1、遗传的概念: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2、变异的概念:是指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3、性状: 遗传学上八生物所变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教学反思:《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为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生物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需要解决的是生物个体的性状与基因关系的问题,而基因和性状又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不过教材设计的比较好,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的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例如:通过观察与思考,使学生从比较熟悉的动植物和自身性状的具体观察入手,抽象出什么是性状,性状包括那几部分,通过转基因超级鼠资料分析的讨论,获得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而我却忽略了他们是学生,且从来没有接受过基因、性状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讲非常的抽象、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