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
2.感光细胞层
感光细胞主要是视 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均分为外段、内段、 胞体和终足。外段呈 圆盘状重叠成层,感 光色素镶嵌在盘膜中 , 是光 - 电转换产生感受 器电位的关键部位。 产生的感受器电位 以电紧张方式扩布到 终足。
视杆细胞的代谢方式是外段的根部不断生成而顶部 不断脱落。视锥细胞的代谢方式可能与此不同。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刺激的特异敏感性): 概念: 指感受器对之最敏感的刺激=感受 器的适宜刺激。 感觉阈(阈值):能引起感觉传入冲动产生的 最小的适宜刺激强度。 强度阈值、时间阈值、面积阈值 非适宜刺激也可使某种感受器反应,但需刺 激强度大,如压眼球产生光感。”眼冒金星”
第二节 躯体感觉
概念:躯体通过皮肤及其附属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 激,产生的各种感觉.
浅感觉: 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
深感觉: 本体感觉(位置觉和运动觉)
一.本体感觉
概念: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组织 结构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 向的感觉. 本体感受器: 肌梭、腱器官和关节感受器 肌梭:长度感受器 腱器官:张力感受器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 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2.瞳孔调节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mm之间。 ⑴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 当视近物时,• 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 ,还反射性的引 起双侧瞳孔缩小。其反射通路与晶状体调节的反射通 路相似 , 不同之处为效应器 ( 瞳孔括约肌收缩 , 瞳孔缩 小)。 意义:瞳孔缩小 后,可减少进入眼的 光量,并减少折光系 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 差 ,• 使视网膜成像更 为清晰。
视觉的产生过程: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视N AP
视觉中枢→视觉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折光成像的光学原理
光线由一媒介进入另一媒介所构成的单球面折光 体时,就会发生折射。折射能力(F2 )的大小由该单球 面折光体的曲率半径(r)和折射率(n2)决定。 若空气的折射率n1,其关系式为: n 2 ·r F2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 F2 = n2越大,其折光能力越强; n2 - n1 (后主焦距) r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 折光体的折光能力还可用焦度(D)表示: D = 1/F2 1D = 100度
②不具有“全或无” 的特征;
③可总和; ④能以电紧张的形式作近距离的扩布。 神经冲动:即动作电位,在与感受器连接的神经纤维上
产生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刺激的信息整合作用): 概念:指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将外界刺激的 信息转移到感受器电位(其幅度、持续时间和波动方 向)以及神经冲动(特定序列)的可变参数之中的过程。 感觉中枢正是根据这些信号的特定排列组合,进 行分析综合,获得各种主观感觉。
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认识世界的第一环节,是能 量转换的特殊结构。其形式多种多样。 感受器连同他们的附属结构构成感觉器官
感受器的分类: 分布部位:内、外感受器。 外感受器:距离感受器(视、听、嗅觉)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觉) 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身体在空间的位置) 内脏感受器 刺激性质:机械、化学、温度、光和声感受器等。
两点辨别阈:人体能分辨出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
触觉阈:引起触-压觉的最小压陷深度.
影响阈值的因素:
①:感受器感受野的大小 ②:感受器的密度
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毛囊感受器、环层小体、麦 斯纳小体、鲁菲尼小体和梅克尔盘。
三、温度觉
热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当皮肤温度达到32-45℃, 感受器激活,温度越高放电增加,产生热觉,超过45℃ 则产生热痛觉.
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屈光性远视)。 远视眼将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 膜上形成模糊的物像。 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的远 ,看远物、看近物都需 要调节 , 故易发生调节疲劳。远点是否比正视眼的远? 矫正:配戴适宜凸透镜。
3. 散光眼 : 角膜或晶状体 ( 常发生在角膜 ) 的表面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刺激的能量转换性): 概念:指感受器接受到适宜刺激后,通过跨膜信 号转换过程,感受器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适宜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
( 感觉神经末梢上的称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 →传
入神经→神经冲动(AP)。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特征:是局部电位: ①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感受装置—肌梭
①结构特点: αN元支配, 梭外肌: 与肌梭呈并联关系。 梭内肌: γ N元支配, 与肌梭呈串联关系。
肌 梭:内有二种感受器:
环旋末梢: 是牵张反射的感受 装置,兴奋由Ia类 N纤维传入。 可能与本体感觉有 花枝末梢: 关,兴奋由Ⅱ类N纤 维传入。
二、触-压觉
概念:给皮肤施以接触、压等机械刺激所引起的感觉。
痛觉产生的机制: 致痛物质刺激伤害性感受器 外源性致痛物质 内源性致痛物质 细胞释放产生 痛觉的意义: 1.机体的防御警报系统 2.提示疾病线索,没有明确诊断之前,慎用镇痛
先天性痛觉缺失症
第二节
视 觉 器 官
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大约有70%以上的信息来自 视觉。 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长380~760nm的电磁波)。
3.眼球会聚
当双眼凝视一 个向前移动的物体 时,两眼球同时向 鼻侧会聚的现象称 为眼球会聚。 它也是一种反射 活动,• 其反射途径 与晶状体调节反 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 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四)眼的折光异常
正常眼 (正视眼)平行 光线能在安静未调节 眼的视网膜上清晰成 像,通过调节 , 可以分 别看清远、近不同的 物体。 若眼的折光能力异 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 平行光线不能在安静 未调节眼的视网膜上 清晰成像 , 称为屈光不 正(非正视眼)。 常见的有远视、近 视和散光。
冷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当皮肤温度低于30℃,感 受器激活温度越低放电增加,产生冷觉.
皮肤温度的中间范围区:32-34℃
敏感度的影响因素:
1.皮肤的基础温度“三碗实验”
2.温度的变化速度 “青蛙实验” 3.刺激的范围 范围越大越敏感
四、痛觉
概念:体内外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种主观感觉
伤害性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感受器特点: ①没有一定的适宜刺激
⑵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 , 强光下瞳孔缩 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过程:强光→视网膜感光细胞→视N→中脑的顶盖 前区(双侧)→动眼N副交感核(双侧)→睫状N节→瞳孔 括约肌→瞳孔缩小。 意义:①调节光入眼量 ②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③协助诊断(互感性对光反射) 反映视网膜、视神经和脑干的功能状态 判断麻醉深度、病情危重程度
由简化眼模型,根据已知的物距和物体大小, 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正常人眼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在视网膜上的 物像≥5μ m(视角≥1’)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1’角的物像 可分别刺激不相 邻的两个感光细 胞,其各自的感 光信息传入才能 分辨两个点。
(三)眼的调节
远处物体(6m以外)发出的光线可认为是平行光线,不 需要调节可成像在视网膜上。 远点: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可看清楚的物体的最远距离 实际上,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能随物 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使物像仍落在视网膜上,看清近物。
房水循环
房水的功能: 1.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 2.维持眼压 房水循环障碍: 青光眼
严重青光眼引起角膜混浊
二、眼的感光系统及其功能 (一)视网膜的结构
分为10层,主要是四层:色素细胞层、感光细胞层、 双极细胞层,神经节细胞
1.色素细胞层 内含黑色素颗粒和VitA,对感光细胞有营 养和保护作用: ①可遮蔽来自巩膜侧的散射光线; ②吞噬感光细胞外段脱落的视盘; ③传递来自脉络膜的营养物质。
杂,可发生在感受器的换能过程、离子通道的功能状
态、感受器细胞与感觉传入纤维之间的突触传递特性 等不同阶段。
类型与意义: 快适应感受器:触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 意义:有利于感受器和中枢再接受新的刺激。 慢适应感受器:压力感受器、痛觉感受器、肌梭 意义:长时间监测机体的功能状态并调整其功能
第九章
第一节 概
感觉器官
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视 觉 器 官
听 觉 器 官 前 庭 器 官
第一节
一、感觉(sensation)
概
述
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主观反映。 感觉的产生: 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感受刺激 ②传导通路的信息传入 ③中枢的整合分析
二、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感受器是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
2.简化眼: 与正常眼有相同的折光效果,更简单的等效光学 系统。
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 20mm,折射率为1.333, 曲率半径为 5mm, 节点 (n, 光心 ) 在角膜后方 5mm 处 , 前主焦点 在角膜前15mm处,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处。 当平行光线 (6m 以外 ) 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于视网膜 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简化眼中的AnB和anb是对顶相似三角形。如果物距 和物体大小为已知,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刺激性质的编码: 特定的感受器、特定的传导路径,特定的大脑
皮层。(感受器的高度分化)
刺激强度的编码: 单一神经纤维上AP的频率、参与的神经纤维的 数量。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感受刺激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