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风湿表证(一)姚梅龄撰一、定义(一)、定义:风湿阻滞太阴之表的病变,称之为太阴风湿表证。
(二)、定义伸述:1、太阴的涵义:指六经中的太阴经,即手足太阴经络及其所系的肺与脾。
2、太阴之表的涵义:(1)手足太阴经络: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
(2)脾肺所主的体表组织和器官:脾--四肢、肌肉、口(咽)。
肺--皮毛(玄府)、鼻(喉)、气道。
(3)与脾肺功能关系密切的体表活性物质:充养于体表的卫气、营气、津液、水谷之精微、脾肺之气、经脉之血。
3、太阴表证的实质:以淫邪直接作用于太阴之表为征结的变病,称之为太阴表证。
4、太阴风湿表证的实质:以风湿杂合直接作用于太阴之表为症结的病变,即为太阴风湿表证。
5、太阴风湿表证的发病机理:(1)风湿有余,肺及/或脾之气不足。
风湿绝对有余,但可轻可重;肺及脾往往绝对不足,否则邪气难害三阴,否则不会仅手足自温;少数为肺脾相对不足;所以此证往往是在脾肺不足的基础上形成的。
(2)风湿是直接病因:体表风湿之邪之形成,可由体外的风湿外邪干忤体表而产生,也可以是其他有害因素影响太阴之表,影响了脾肺功能,形成了太阴之表的风湿表邪;反过来风湿表邪又进一步直接损害太阴之表,使太阴之表的多组织及其功能,以及体表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产生异常;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脾肺功能,故而形成太阴风湿表证。
(3)此证的关健病机,在于阻滞气机,即风湿阻滞于太阴之表。
(三)太阴风湿表证的实质:病因:风湿;病机:阻滞;病所:太阴之表二、太阴风湿表证的提出(一)文献与理论依据:1、主要文献依据:(1)《伤寒论》:190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也。
”27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99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273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二十一、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坐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渣,温服。
有微汗避风。
”(3)《温病条辨,中焦篇》:“(六十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宣痹汤方:防已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三钱醋炒,晚蚕砂三钱,赤小豆皮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五十九)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苔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二加减正气散方:藿香梗三钱,广皮二钱,厚朴二钱,茯苓皮三钱,木防已三线,大豆黄卷二钱,川通草一钱五分,薏苡仁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
”(4)《湿热病篇》第1条(自注)“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第3条:“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
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2、理论依据:(例如“标本中气”理论:“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二)临床依据1、临床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的不全统计,占门诊人次的 4.3%以上(根据笔者的2.6万人次的不全统计)。
2、太阴风湿表证(及其兼证)常出现于哪些病种之中?(均属我本人经治的)(1)呼吸系统:感冒;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包括非典);细菌性肺炎;支气管哮喘;支原体肺炎;(迁延性肺炎)。
(2)消化系统:病毒或细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肠道沙门氏菌属感染(包括伤寒流、副伤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胃肠炎并发的胃肠动力不足;急慢性甲型、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3)运动系统: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原因不明的肢体瘫痪性疾病。
(4)神经系统:病毒或细菌性引起的脊髓炎(例如病毒性脊髓炎引起的截瘫,葡萄球菌所致化脓性脊髓炎起引的截瘫等);乙型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脑炎。
(5)心血管系统: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并发心肌炎)。
(6)风湿病:(刚才讲的急性风湿热);红斑狼疮。
(7)血液系统:再生不良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换骨髓后的反复发热;不明原因的白细胞低下;缺铁性贫血。
(8)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炎;激素药物引起的肥胖症。
(9)泌尿系统:出血性肾小球性肾炎;肾盂炎并发的尿路积脓;(10)五管科疾病:慢性咽炎;慢性付鼻窦炎;喉头乳头状瘤;过敏性鼻炎。
(11)皮肤病:广泛严重的全身皮肤湿疹;荨麻疹;牛皮癣(银屑病)。
(12)妇产科产疾病:盆腔炎。
(13)儿科:小儿夏季热、新生儿黄疸(多属兼症)、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疾病等以上各系统疾病。
(14)其他:不明原因的低热,自闭证。
(三)第一个明确提出“太阴风湿表证”的是江西省的姚荷生教授。
三、研究和讨论太阴风湿表证的意义(一)是常见病。
(二)是疑难病。
(三)是许多无法根治的严重慢性病的前提基础;是激素、输液、抗菌素、抗过敏药、乃至多喝开水、多吃营养等等的禁忌证。
(四)中医疗效甚好;是迎接“后抗菌素时代”的重要诊治方法之一。
(五)是“知常达变”的第一步阶梯之一。
(六)科班教材上没有;杂志也似未出现过。
四、太阴风湿表证(之一)的临床表现(一) 发病经过:1、始发因素(即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甚至是发病前的1—2天,常有以下因素中的一种或多种):(1)外感因素:风、寒、暑、湿 (水)。
(2) 饮食:牛奶、肥腻、营养过多。
(3)疫疠:湿温、温毒、暑疫、(病毒、细菌、支源体等微生物,甚至包括原虫等原虫)。
(4)劳倦:往往过逸。
(5)误治史:输液偏多;反复多次用抗菌素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史;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激素反复多次的使用( 静滴、口服、喷喉等)。
多有用辛温和辛凉解表、苦寒和咸寒清里、甚至用壅补之剂的误治史.(6)宿疾与体质:关健在体内素有湿,素来是脾、肺之气不足的体质。
表现为平时容易累,活动时汗多,或平时面色白、或略带黄滞,或素偏虚胖,或素来舌苔白厚;平时多为脉软、甚至偏虚。
(二)发病过程1、往往是急性起病:即在感受了外邪、不洁饮食或经误治后的当天或第二天即发病,并出现太阴风湿表证的证状;接触疠后发病者,其潜伏期的天数不等,感染流感则发病较快,当然还要看是否附加了上述原因;有少部份出现在某些疾病的迁延期或慢性期过程中,例如肺部炎症难以吸收的迁延期中的太阴风湿表证,又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过程中的太阴风湿表证,又可表现为发病较为缓慢的过程。
2、起病时的第一感觉常是患者感到非常“疲倦”。
(三)临床现症1、主症:肢软乏力,手足自温,脉浮。
2、典型症:手足自温;脉浮虚而不流利。
3、或现症:(1)其他的常见症:发热,多数发热不高,或身体蕴蕴发热或午后发热;四肢痠楚;身体困倦;微恶风寒;不欲饮;小便自利。
(2)若风偏重:则可阵作自汗出,但汗出热不退;或汗出恶风,脉可浮弦。
(3)若湿偏重:则可无汗而恶寒恶风,或汗出不彻(有时身微有汗、或汗出剂颈而还,或汗出剂腰而还),汗粘;或感肢体沉重;脉浮或缓、或软、或濡、或欠流利;舌苔白或厚、或微腻;面色或现黄或兼滞;(4)若属风湿犯手太阴之表:则可兼鼻微塞,喷嚏,流清涕或粘;或微咳;脉可现寸脉独浮或右寸独浮;手足自温不显著。
(5)若属风湿犯足太阴之表:则手足自温明显,或四肢痠楚或萎软亦较明显;久则晨起手微胀、午后跗微肿,目胞微肿,或手足发作轻度的湿疹,或口不仁(口微粘、口微涩)而食乏味;或恶心明显,小儿可现微吐,大便软、甚则微溏;(6)若属风湿痹阻经脉为主:则可四肢疼烦,骨节疼痛;甚则四肢挛急,或发为痿躄;(7)其他或现症:舌苔薄白或舌苔厚浊而浮;舌质偏淡或淡红,舌边有浅齿痕;脉浮弱,甚至脉不浮(往往有兼症);手自温而足冷(往往属兼挟证且不以太阴风湿表证为主),手足自温与手足凉交替(兼脾气虚明显,或兼其他兼挟证);小便微浑。
(四)临床归转:1、少数患者可以自愈:例如《伤寒论》27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2、如果不治疗或经过误治,多数(90%以上)表现为迁延(例如低热不退)、反复,以及在传变的基础上形成兼挟证,形成较为顽固的慢性病。
3、单纯的太阴风湿证,如果采用了正确的医疗护理方法,一般能1-2天内明显见效;若未使用1周以上激素,体质虚不明显的,一般3-5天可痊愈。
五、太阴风湿表证(之一)的诊断(一)诊断的主要依据:1、主要根据现症:主要依赖主症和常见症状作出诊断。
2、病情经过特征依据:迁延反复发作感冒或类似感冒的情况,痛苦又不明显的,要注意本证是否存在。
(二)诊断的参考依据:1、指生活史及宿疾素体有湿者,患发热性疾病时要注意是否属本证。
2、发热时白血球降低或中性粒细胞明显低下者。
(三)鉴别诊断:1、病所鉴别:本症所现症状集中于太阴之表,而无明显的太阴里症(如腹痛,明显的吐利咳喘等),亦无其他经的表症(主要指其经脉循行部位和所主器官)。
2、病因鉴别:人湿邪缠绵,重浊,腻滞(阻滞太阴之表)和压抑的特征,且有风邪犯表的疏泄、鼓舞或主动(时作时止)的特征;而无表寒凝闭所致的明显的恶寒无汗、头身紧痛等的特征;无表热主灼律(如口渴)、丰隆(如咽红肿)、弥散(如自汗多、四肢身热均匀发热)的特征;无火性上炎(如目赤、耳前后肿,大头瘟)、燔灼(如头面欣赤肿痛,肢体某些部位的红肿热痛)的特征;无燥性消耗(如口干大渴,皮肤干裂,鼻燥)等特征。
3、病机鉴别:由于本征的机理主要是邪气弥漫性阻滞体表组织,仅仅只达到了接近痹阻的程度,而未达到闭结、瘀、壅塞的程度,故本证一般无剧烈的疼痛和显著肿胀的症状体征。
同时,本证虽然常常是在脾肺之气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终究没有到脾肺气虚的程度;加之本证的邪正虚实对比,是以风湿邪盛为主,是一种实证。
所以,本证并无突出的虚象(如短气、动则气喘,明显的自汗盗汗、脉细微弱等),甚至多数进食亦尚可。
4、与其它类似的常见证鉴别:(1)与太阴风温表证的鉴别要点:(2)与太阴风寒湿表证的鉴别要点:(3)与太阴里湿证的鉴别要点:(4)与阳明风热表证的鉴别要点:(5)与卫分湿温证的鉴别要点:卫分湿温证:身体蕴蕴发热而无手足自温。
太阴风湿表证:手足自温,可无身体蕴蕴发热。
(6)与气阴两虚内热证的鉴别要点:(四)诊断标准(参考)1、诊断要点:有表风症、有表湿症、风湿症现于太阴之表、又有风湿阻滞的现象,组合而形成综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