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喀斯特作用(Karst Process):凡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解和沉淀),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
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
石林:是指溶蚀残留的成片的尖塔状或剑状高大的石芽
漏斗:可溶岩地区由溶蚀作用形成的漏斗形或碟形的封闭洼地称为漏斗。
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表而通往地下深处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竖向洞穴。
溶蚀洼地:一种面积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洼地。
溶蚀谷地:岩溶地区宽阔而平坦的谷地称为溶蚀谷地。
干谷:岩溶地区干枯的或间歇性有水的河谷。
峰丛:峰丛(peak cluster)是一种连座峰林,顶部山峰分散,基部相连成一体。
峰林:峰林(peak forest)是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其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
溶洞:溶洞是指岩溶侵蚀作用及后期沉积作用改造而形成的洞穴。
石笋:由石钟乳下滴的水体在相应滴落到地面后发生沉积,形成的向上生长的笋状、圆柱状的碳酸钙沉积体叫石笋
石钟乳:是由洞顶裂隙渗出富含碳酸钙水流发生沉积、从洞顶向下垂直悬挂生长饿碳酸钙沉积体。
由方解石成层结晶构成,悬挂如古钟,外形如乳。
石柱;石笋和石钟乳是成对生长而最后两者连接,或石笋生长与顶板相接,或石钟乳向下生长连接地面,就形成洞穴内部的柱状灰华沉积地貌称为石柱。
2、分析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和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的实质是酸性溶液使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和水溶液中碳酸钙重新沉积两个过程。
即:CaCO3 + CO2 +H2O-----2HCO3- + Ca++
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解力,它们具有质的确定性,是岩溶作用的必要条件。
但是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具有量的影响,是岩溶作用的充分条件。
3、试述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及其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影响。
4、试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在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上升的石灰岩高地开始,岩溶地貌发育可按“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和“老年期”阶段顺序发展,各个阶段有一定的地貌组合。
1.幼年期阶段:非可溶性岩石被剥蚀后,可溶性岩石裸露,地表流水开始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地面常出现石芽和溶沟,以及少数漏斗。
2.青年期阶段: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地表水绝大部分转为地下水。
这时,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下溶洞也很发育,有许多地下河。
3.中年期阶段:地表河流受下部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者地表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洞穴发生坍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面河,同时发育许多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和峰林。
4老年期阶段:当不透水岩层广泛出露地面时,地表水重新出露,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平面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
5、试述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地带性(zonality)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在
地表近于带状分布,按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地更迭现象。
地带性的起因是由于地球球形、地轴倾角以及由此引起的太阳能随纬度的不均匀分布。
气候对岩溶地貌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大气降水、蒸发、日照和气温等气象要素不但直接地影响地表的岩溶作用,而且还通过水文、土壤及生物等间接地影响岩溶过程。
这些影响集中地反映在水的径流量和溶解性两个方面上。
气候对岩溶作用影响的结果使全球岩溶地貌景观具有强烈的气候分带色彩。
目前可明显分出的有五个气候地貌带:即热带、亚热带、温带、干旱带和寒带等喀斯特地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