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学练习题

地貌学练习题

地貌学练习题
一.判断题。

(10分)
1.(√)如果海平面下降,海岸将会发生堆积。

2.(×)负地形是指高度低于海平面的地形。

3.(×)风沙流中沙粒的运动以悬移方式为主。

4.(×)地中海火山带集中了全球62%的活火山,有“火环”之称。

5.(√)雪线是指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即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6.(×)我国黄土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当地的岩石风化物。

7.(×)新月形沙垄属于常见的横向沙丘类型。

8.(×)现代海岸形成于距今5000年前。

9.(×)黄土是第三纪时期形成的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土状堆积物。

10.(√)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水温暖的淤泥质岸带。

二.选择题。

(10分)
1.从总体上看,海沟集中分布在(A )周围。

A.太平洋
B.大西洋
C. 印度洋
D.北冰洋
2.砂砾质海岸的分带,由陆向海分为后滨、前滨、临滨和(A )。

A. 滨外
B. 滨内
C. 滨海
D. 大陆架
3.理论上,当波浪入射角与岸线成(C )角时,沿岸泥沙流的搬运量最大。

A. 0℃
B. 15℃
C. 45℃
D. 75℃
4.河漫滩沉积具有典型的(B )结构。

A.一元
B.二元
C.三元
D.四元
5.珊瑚礁主要在(A )海域发育。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6.(D )地貌是由外力作用为主导而形成的。

A.山地
B.高原
C.盆地
D.平原
7.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状堆积物,(D )发育。

A.水平层理
B.倾斜层理
C.水平节理
D.垂直节理
8.峡湾主要分布在(D )沿海地区。

A.赤道周围
B.低纬度
C.中纬度
D.高纬度
9.海滩的形成主要是受(C )影响。

A. 潮汐作用
B.风沙作用
C. 波浪作用
D.河流作用
10.河漫滩的主体是(C )。

A.边滩
B.天然堤带
C.泛滥平地带
D.湖沼洼地带
三.填空题。

(20分)
1.地貌的成因要素包括(地貌营力)、(地表物质)和(地貌发育时间)。

2.在流水地貌发育过程中,下蚀使谷地(加深),侧蚀使谷地(拓宽),而溯源侵蚀则使谷地(伸长)。

3.喀斯特水动态剖面分为(垂直渗透带)、(季节变动带)、(水平流动带)和(深部缓流带)。

4.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主要包括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散乱型)。

5.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

6.三角洲发育的基本条件包括(丰富的沉积来源)、(海洋作用力弱)和(构造运动或稍有下沉的宽浅海岸区)。

四.名词解释。

(28分,每小题4分)
1.坡立谷:即溶蚀谷地,俗称“坝”、“坝子”,宽几百米至几公里,长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在一定构造条件下经长期溶蚀、侵蚀而成。

2.断层三角面:横穿断层崖的河流峡谷,最初只把断崖切成梯形面,后来峡谷扩大,梯形面缩小三角面。

3.海蚀平台:一个沿岸向海微倾的平坦台地,它的后缘贴近高潮面,前缘位于低潮面以下。

海岸岩石在波浪冲蚀下首先形成海蚀穴,海蚀穴不断扩大,当其上方的岩石悬空时,发生崩塌,形成海蚀崖,海蚀崖不断后退的结果就形成了海蚀平台。

4.河漫滩:是指洪水期被淹没而平水期出露水面的谷底滩地。

面积广阔的大型河漫滩又称为“泛滥平原”。

河漫滩由河流的侧向侵蚀作用形成,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沉积结构。

5.雅丹:“雅丹”是维吾尔语,意为“陡壁的小丘”。

雅丹泛指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上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的地貌组合。

地形崎岖起伏,支离破碎,髙起的风蚀土墩多为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高度多为 5 ~20m。

6.新月形沙丘链:在沙子供应比较丰富的情况下,由密集的新月形沙丘相互横向连接,可形成一条链索,称之为沙丘链。

高度一般在10—30m左右,长度可达数百米,甚至1千米以上。

7.自由曲流:又称迂回河曲,一般发育在宽阔的河漫滩上,组成物质比较松散和厚层,这就有利于曲流河床比较自由地在谷底迂回摆动,不受河谷基岸的约束。

五.简答题。

(32分,每小题8分)
1.简述河谷与冰川谷的形态差异及其原因。

2.什么是三角洲,三角洲是怎样发育形成的?
答: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而在河口区形成的堆积平原称为三角洲。

三角洲属平原地形,其平面形态呈“△”形,地势低平,水网密布,该术语最早用于描述尼罗河三角洲。

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①拦门沙阶段:
河流自出口门之后,在宽浅的口外海滨,能量消耗,泥沙发生堆积,形成水下浅滩、河口沙坝,以及水下汊道。

同时,口门两侧亦发育了水下边滩。

②河流分汊阶段
河口沙坝和边滩,不断接受陆源及海源物质的沉积而增高,逐渐露出水面,变成
沙岛和沙咀。

原来的连续的水面也被沙岛分割成几股汊道,汊道的两岸有时形成天然堤,堤间是低平的小海湾、泻湖或沼泽洼地。

洪水泛滥时,这些低洼地带淤积泥沙和死亡了的植物而发育了泥炭层。

这样,洼地便逐渐消失成了沙岛的组成部分。

③沙岛合并阶段
被沙岛分割的各股汊道,由于水量分配、输沙特征以及侵蚀和堆积的不均匀性,必然使得某些汊道发展成为主河道,而另一些支汊道由于水流不畅,引起淤塞和消亡,并导致了沙岛的联合或并岸。

这样,沙岛、沙咀通过塞支、并连,最后成为三角洲平原。

3.分析阶地的成因及其主要类型。

答: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便相对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称为阶地。

阶地的生成主要是地壳的相对升降运动,侵蚀基准面变化和气候的变化引起。

①地壳升降运动: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然后地壳上升,河床纵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于是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

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形成几级阶地。

②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影响到河流水量和含沙量。

气候变干时,河水量减少,地面植被稀疏,坡面侵蚀加强,河水含沙量相对增多,此时河床堆积填高;而气候湿润期,河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对变少,导致河流下蚀,形成了阶地。

由于气候干湿变化引起的堆积、侵蚀交替作用,所成的阶地称气候阶地。

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在同一河流的上下游可形成交叉式的阶地。

冰期时,源于冰川作用区的河流,携带大量冰川侵蚀的泥沙堆积在上游段;而下游因冰期海面(即侵蚀基准面)下降,导致下游段的下切加强而形成阶地。

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植物繁盛,河源地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上游段下切加强,形成阶地;下游段因间冰期时海面(即侵蚀基准面)上升,堆积加强,并将冰期所成的阶地掩埋,形成埋藏阶地。

③侵蚀基准面下降:基准面下降后,河流向外伸展,原来河口附近出现裂点,加速河流下切。

以后裂点位置不断上溯,裂点以下出现阶地,阶地面与裂点以上的河漫滩位置相当。

根据形态和结构特征,河流阶地可划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等四种基本类型。

①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有时阶地面上残留极薄层河流冲积物。

它多发育在河谷上游及山区河谷中。

这种阶地的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不同的岩层而成。

②堆积阶地:阶地全由河流冲积物所组成,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最为常见。

堆积阶地根据多级阶地之间的接触关系,还可分为上叠阶地、内叠阶地等。

③基座阶地:阶地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是河流冲积物,下部是基岩。

它是由于河流下切的深度超过了原冲积层的厚度,切到基岩内部而形成的。

它分布于新构造运动上升显著的山区。

④埋藏阶地:指早期形成的阶地被后期冲积物覆盖而埋入地下的类型,这种阶地不显露于地面,多出现在下游段。

4.如何防治沙漠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