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汇报
(供参考2017年12月4日)
四川大学作为第一批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号召,组建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20年来共选拔204名志愿者赴青海、甘肃、四川等西部地区接力奉献,开展支教志愿服务。
从第二届起,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扎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教育教学一线开展支教工作。
目前,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21名志愿者服务于凉山州昭觉县、美姑县、甘洛县,这三个都是国家级贫困县。
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已正式组建。
在上级团组织的关心下,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经过20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川大特色“一教双创三扶”的教育扶贫支教模式,工作经验不断累积,工作成效不断彰显。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汇报。
一、机制不断健全,组织保障日益完善
一支“懂国情、素质高、讲奉献”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是确保研究生支教团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基础。
我校从选拔、培养、管理、考核四个环节,从严从实做好队伍组建工作。
1、精选。
在我校党委的领导下,校团委联合相关单位(学工、教务、研究生院、科研、社科、纪委等单位),成立支教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招募选拔办法》每年从满足学校保研条件的同学中选拔。
通过3审(院级审查、校级工作
领导小组审查、学校党委审查)环节严格选拔程序;通过3试(心理测试、教学试讲、科研能力面试)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行、学业成绩、志愿服务经历、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选优配强支教团的队伍。
2、规培。
支教团组建后,学校为其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联系川大附小、附中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试讲,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是开展彝族语言和文化风俗培训。
四是强化体能训练和加强心理培训,以适应在少数民族、高海拔艰苦地区的工作环境。
还定期组织与往届支教团成员进行教学研讨,传帮带,让他们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3、严管。
在出台《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我们还建立了研究生支教团定期汇报制、中期述职制、终期考核制,通过建制度、重管理、配专人达到强效果的目的。
4、优出。
对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培养是融入学校大思政格局,贯穿其学习和服务始终的。
结束服务返校后,我校还为同学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后续培养方案,例如:优先选拔担任校团委学生副书记、兼职辅导员,优先推荐申报中央国家机关选调生。
据统计:90%的志愿者毕业后选择继续扎根西部建功立业,政府、企业、高校各都活跃着支教团志愿者的身影,其中第三届成员罗智波现任我省阿坝州委常委、九寨沟县委书记,第八届成员邓麟宇现任贵州省兴义市副市长他们就是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典型代表。
二、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成效日益突显
教育教学是研究生支教团的中心工作,是开展教育扶贫的根本。
我校研究生支教团队伍从过去的每届4人壮大到21人,服务地从1个扩大到3个国家级贫困县,当地居民99%都是彝族,我们的教学工作呈现出跨度大、范围广、任务重的特点:志愿者们所在的教学单位包括村小、初高中、职高,所有年级的教学都有参与;志愿者们身兼主科、副科、班主任的工作任务,每位志愿者承担3—4个教学科目,每周完成20—25小时的教学课时量。
但志愿者们始终不忘初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真教学,通过教、辅、访三管齐下扎实做好教学工作,20年来累计完成738个中小学班级56000余人次的教学任务,双向受益效果显著。
教:在课堂教学方面,志愿者们结合当地学生汉语水平低、文化基础差等特点,因材施教,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开展集体备课;二是尝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三是专门设立“川大班”,由我校支教老师接力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届届相传,昭觉、甘洛、美姑的“川大班”学生成绩排名均达年级第一。
辅:在课外辅导方面,志愿者为授课班级个性化地编辑课外辅导资料;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分类化地量身定制课外辅导计划,平均每位志愿者每年开展课外辅导150课时,参加辅导课程的学生成绩大幅提升。
此外,支教团还在学校设立“梦想教室”,开展兴趣辅导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访:家访是在教辅之余我们采取的又一种教育手段,通过周末家访,班级的学习风气、教学秩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普遍提高。
尤其是在我们的服务地有不少彝族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不重视、不关心的情
况下,志愿者们通过家访耐心地给家长做思想工作;在家访的过程中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和孤儿,例如:18、19届的昭觉分团长期一对一帮扶孤儿三姐妹,坚持每周走访三姐妹居住的不足8平方米的家,为他们送去粮食、蔬菜、衣物等生活必备品,并为他们进行学习辅导。
三、内涵不断丰富,社会影响日益增强
教育扶贫是支教团开展工作的落脚点,扶贫关键在于“怎么扶”?,探索如何从“输血”到“造血”的有效路径?。
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教双创三扶”的教育扶贫支教模式,为凉山地区的教育发展、基础建设、移风易俗、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都做出贡献。
“一教”,即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就是我们刚才介绍的内容。
“双创”则是以研究生支教团为桥梁纽带,整合学校资源,带动校内师生力量,帮扶当地居民结合民族文化、农特产品、传统技艺开展创新创业。
我校学生团队发挥学科优势,和支教团成员一起在昭觉开展社会调研,进行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规民约与国家法融合问题研究,以及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这两个项目不仅提炼出依法治国、教育扶贫的示范经验,还获得“挑战杯”国赛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我校还依托支教团与甘洛县政府完成了四川大学—甘洛“青年创客空间”共建工作,利用空间平台定期对返乡彝族青年进行创业技能培训;我校学生创业团队“纳意”公司长期与当地开展彝绣皮具和彝文化皮雕定制服务创业项目,同时学生团队还为甘洛搭建了土特产线
上销售平台。
“三扶”是指“扶贫”结合“扶志”与“扶智”,三管齐下帮助彝区学子成长成才。
(扶贫)支教团从1999年开始在服务地开展“索玛花儿”一对一扶贫助学计划,向社会募集善款近300万元,帮助2000余名优秀贫困中小学生完成学业,我们李向成书记就定向资助了2名彝族学生;从2009年起,我们开展“暖冬计划”,为凉山州近百所偏远学校募集过冬物资;从2004年开始,我们完成4座“爱心桥”,2所“爱心村小”的援建,累计援建项目达100余项。
(扶志)支教团在当地中小学设立“雏鹰奖学金”,开展“雏鹰成长计划”,组织彝族学生走出大山,到四川大学、上海参加学习和文艺演出,开拓视野;二是在当地开展防艾禁毒系列宣教活动,倡树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开展移动团课,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国家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我校支教团成员登上悬崖村,面向当地青少年开展了“与青春对话”移动团课,受到《中青报》报道。
(扶智)我们通过捐建“百川”图书角,开展“阅读人生”系列活动,促进彝族学生拓展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联合我校学生社团,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彩虹知语堂”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开展“希望女童成长计划”,关爱彝区女童,帮助她们完成学业。
20年来,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涌现出“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曹礼勇、“201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郭鑫楠等一大批优秀志愿者,支教团荣获2016年度“全
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第十九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等荣誉称号。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报道了支教团在教育扶贫工作方面的突出成绩。
扮演一种角色、融入一个社会、干起一番事业、经历一次洗礼,这是我们对研支团的定位。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号召更多川大学子继续弘扬志愿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川大力量。
最后,还有2点思考和建议:
1.高校、服务地、团中央、省级团委的工作职责如何更清晰的划分?更好地形成合力为支教工作做好条件保障。
2.建议在团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由各省进一步加大力度面向支教团志愿者开展培训和交流,由服务地加强高校支教团之间的交流研讨(如浙大和川大同在昭觉开展服务)。
以上是我的汇报内容,请各位指正。
接下来,有请西南交通大学团委XXX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