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蠕虫总结
.4虫卵致病: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虫卵沉积部位: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
主要病变:肉芽肿和纤维化。最重要,可引起肝硬化
涂片法、水洗沉淀孵化法、直肠镜活组织检查
蛔虫
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
成虫:◆圆柱形,长约一尺,似蚯蚓;
◆活时淡红或乳脂色,死后灰白色;
◆雌雄异体。
受精卵宽椭圆形,卵壳及蛋白膜厚,内有卵细胞
(700- 1000节)。雌雄同体。
按功能分成:
头节(圆球形,有吸盘和小钩)、颈节、链体三部分
虫卵:圆球形。有胚膜和六钩蚴。
囊尾蚴:椭圆、黄豆大小、乳白色、
囊状小泡。
虫卵
夺取营养,消化道功能紊乱,合并囊虫病
牛带绦虫
成虫:体长4-8米,体分节(1000-2000节)头节(方形,有吸盘,无小钩)
小肠
牛囊尾蚴
2.重度感染:可出现食欲减退、头晕、腹痛、腹泻、消瘦、贫血。
3.严重慢性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等症状。
生理盐水涂片。
沉淀法及饱和盐水漂浮法。
蛲虫
丝虫唯一直接产蚴
成虫形态
1.虫体细长如丝线,体表光滑,乳白色。
2.雌雄异体:
雌虫较雄虫粗长,长58.5mm~105mm尾端略向腹面弯曲.
雄虫较小,长28.2mm~42mm,尾部向腹面卷曲2~3圈。
形态
寄生部位
感染阶段
感染途径
致病阶段
所致疾病
诊断方法
肝吸虫
成虫
◆虫体狭长,背腹扁平;葵花子样、半透明;
◆有口、腹吸盘;
◆雌雄同体
虫卵
◆芝麻粒状,是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者。
◆有卵盖,内有一毛蚴。
肠道
囊蚴
经口
胆囊炎、胆管炎、肠道结石、肝脏损害、肝硬变
粪便涂片、集卵
姜片虫
1.成虫:
1)寄生人体中最大的吸虫,长椭圆形、背腹扁平,前窄后宽,似生姜片。
未受精卵长椭圆形,卵壳及蛋白膜薄,内为卵黄颗粒
小肠
感染期卵
经口
幼虫、成虫
1.幼虫的致病作用
(1)呼吸道症状--移行损伤所致
(2)全身或局部超敏反应--虫体代谢产物所致
2.成虫的致病作用
(1)夺取营养
(2)消化道症状
(3)并发症
(4)超敏反应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虫卵浓集法、实验பைடு நூலகம்驱虫法
钩虫
鞭虫
成虫:
①虫体长30~50mm,前3/5较细,后2/5较粗,形如马鞭。
虫卵:金黄色,不规则椭圆形,卵盖大。
肺
囊蚴
经口
涂片法、浓集法
血吸虫
1.成虫:雌雄异体,多呈合抱状态。状似线虫。(1)雄虫:乳白色,较短粗;常向腹面弯曲而呈镰刀状;有口吸盘和腹吸盘;腹吸盘以下形成抱雌沟。
(2)雌虫:细长,前段较细,后段略粗,虫体后部常呈黑褐色
2.虫卵:
◆较大(较蛔虫卵大),淡黄色,椭圆形。
马来丝虫多寄生于浅部淋巴管、淋巴结中,班氏丝虫寄生于浅、深部淋巴管、淋巴结中
1.微丝蚴血症
2.急性期过敏及炎症反应: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上疹;全身症状:丝虫热。
3.慢性阻塞期象皮肿
,乳糜尿,睾丸鞘膜积液
新鲜血涂片或厚血膜染色法
,浓集法
,微丝蚴白天诱出法
猪带绦虫
成虫:体长2-4米,乳白色,体分节,
②雌雄异体:
雄虫长3~4.5cm,尾部向腹面卷曲。
雌虫长3.5~5cm,尾部直而钝圆。
虫卵:
①纺锤形,黄褐色,大小为50~54µm×22~23µm。
②卵壳较厚,由脂层、壳质层、和蛋白质膜组成。
③透明栓或称盖塞:卵两端各有一个。
④卵内含有未分裂的卵细胞
盲肠
感染期卵
经口
主要是成虫
1.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
1.虫体夺取营养---营养不良。
2.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道症状。
3.虫体自动蠕出---肛门瘙痒。
2)新鲜时呈肉红色,固定后灰白色。、
3)口吸盘近虫体前端,较小,腹吸盘呈漏斗状,肉眼可见。
4)雌雄同体,
2.虫卵:
1)是人体寄生蠕虫卵中最大的。
2)椭圆形,淡黄色。
3)卵盖小,不明显。
4)卵内含卵细胞一个和20~40个卵黄细胞。
小肠
囊蚴
经口
成虫
粪便涂片、沉淀法
肺吸虫
成虫:
虫体肥厚,背凸腹平,似半粒花生米状。固定后呈椭圆形。活体呈红褐色,固定后呈灰白色。有口吸盘、腹吸盘,生殖系统并列
◆卵壳薄而均匀,无卵盖。
◆卵内含有一毛蚴
门静脉、肠系膜系统
尾蚴
皮肤
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
其中以虫卵致病为最重要
1.尾蚴致病:尾蚴性皮炎。
2.童虫致病:虫体移行引起脏器机械性损伤和代谢产物所致的免疫病理(超敏)反
应,引起脏器的损害,以肺脏为甚。
3.成虫致病:虫体引起静脉内膜或静脉周围炎;代谢产物等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Ⅲ型超敏反应,造成肾脏等脏器较严重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