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阶人工掏挖式基础实用的地质条件为施工无水渗入基坑,可塑或硬塑状黏土性土或土夹石,全风化或风化岩情况。
混凝土强度一般采用C15 或C20级2 编写依据表2-1 编写依据3 作业流程图3-1作业(工序)流程表4 安全风险辨析与预控表4-1 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预控措施表表4-1(续)5作业准备5.1 人员配备5.2 主要工器具及仪器表配置表5-2主要工器具及仪器表配置表74510246 材料准备6.1.1 水泥基础所使用的水泥需经检验符合工程混凝土水泥的使用要求,采购的水泥在出厂时应保证出厂强度等级,各项技术应符合设计要求。
在使用前必须对采购来的水泥进行抽样复检,若复检不合格,则不得投入工程使用。
若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或虽末超过三个月,但保管不善时,必须进行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库存堆放水泥的高度不得超过10包,并用防潮板堑起,保管过程中必须每包翻一次。
因保管不良受潮结块时必须进行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变更水泥的厂家或标号时必须重新检验。
6.1.2 砂混凝土所使用的轻滑料严禁使用海砂等咸水砂,对于砂,须从现场采样回来并作试验鉴定合格后,才能在工程混凝土中作轻滑料。
而在砂的平均粒径上,使用大于0.5mm的中粗砂。
在选用和使用砂时后,要求所选的砂的含泥量应不超过5%,其泥块含量应补大于1%,其平均粒径必须符合以上要求。
砂每600t为一批次,送检必须由监理现场见证取样送检,若检验不合格不得投入工程使用。
6.1.3 碎石混凝土所选用的粗骨料位碎石,从现场采样回来并作试验鉴定,合格后才能作为本工程混凝土的粗骨料。
现浇基础使用的碎石粒径为20~40mm。
本工程所使用的碎石在选择和使用时,所选用的碎石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碎石中的针状、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25%,含量应小于2%,含泥块量应小于0.7%。
(2)碎石的强度应不低于混凝土强度的1.5-2倍,石料应清洁,不允许有泥土,使用前应用清水冲洗外层的泥土砂每600t为一批次,送检必须由监理现场见证取样送检,若检验不合格不得投入工程使用。
.6.1.4 水混凝土浇制和基础养护的用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饮用水及清洁的河溪水客不用化验,只进行外观检查,水中不应含有油脂与及影响水泥正常凝结硬化的有害杂质和糖类。
(2)污水及PH值小于4的酸性和含硫酸盐(SO2-)超过水重1%的水均不得使用。
(3)难以判断水质的,应取样到专业的化验室进行化验,以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4)不能使用海水。
6.1.5 钢筋钢筋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钢筋的钢号、规格必须符合图纸的规定,表面不得有折叠、裂纹、刮痕、结疤、麻点、分层等缺陷。
每一批钢材均应有出厂的合格证明和材质化验报告,成批购买的钢材应进行试验。
各种规格的钢筋每60t 为一检验批次,抽样送检一次,送检必须由监理现场见证取样送检,若检验部合格的不得投入工程使用。
6.1.6 焊条钢筋焊接所使用焊条型号有E43、E50等,焊条型号必须严格按施工图纸要求的型号进行选用。
E43醒焊条用于I级钢筋的焊接,E50焊条用于Ⅱ级钢筋的焊接,各种焊条必须有出厂证明书,在使用前应做外观检查,选用的焊条应于被焊接的强度和性能相当,受潮的焊条必须经过处理,并经工艺性能试验,合格后方能使用,焊药剥落者不准使用。
6.1.7为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所有原材料的检验必须有监理见证取样。
6.1.8配合比安试配的数据执行。
配合比按表6-1填写。
表6-1 混凝土配合比6.2 分坑6.2.1 直线塔基础分坑直线桩复测方法可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测定中心桩是否正确,采用正倒镜测定中心桩的位置偏移,横线路方向要控制在50mm以内,否则须用正倒镜法予以修正,直线方向用“两点间定线的方法”校核。
如图6-2所示,a 为基础根开(基础地脚螺栓中心至线性中线或横担中线的距离),b 为坑口边长,O为铁塔中心,分坑前应先分别算出如下尺寸:基础半对角L0=,坑口近点L1=b/2),坑口远点L2=/2。
分坑时在中心O安平经纬仪,并视相邻杆塔位中心桩,将水平度归零,然后将仪器转到450 定出B、D两辅助桩,继续转到1350订出A、C两辅助桩。
自O 点沿OD方向分别量水平距离L1、L2定出1点和2点。
将2b长的皮尺两端固定于1、2点,用手沟住皮尺中部D出向外拉直角即得出3点,再折向另一侧得出4点,1至4点的连线为坑口的位置。
同样根据计算结果对另外三个腿进行分坑。
长方形直线塔基础分坑可参照以上方法计算有关尺寸。
6.2.2 转角塔基础分坑如图6-3所示,转角塔基础分坑布置:分坑时将经纬仪安放中心桩O处,按照(1800 –α)/2打分角桩订出角分线,正反450 打出对角桩分坑,尺寸计算如同直线基础分坑一样。
图6-3 转角塔基础分坑示意图6.2.3 高低腿基础分坑6.2.3.1 根据基础各个基础基面与中心桩的相对高差、半根开等,计算各个半对角线线长。
如图6-4所示,以D 坑半径根开为a ,基面与中心桩的相对高差为H BO ,桩径为d 。
6.2.3.2 当地形较平坦时,在中心桩O 处安平经纬仪,对准线路方向,将底盘固定。
水平旋转45°,使望远镜对准对角线方向,在坑口外侧钉水平桩P 2,在水平桩P 2与中心桩O 间量取半对角线长定出孔位。
其他三个坑可用同样方法放样。
6.2.3.3 当地形高差较大时,可根据中心桩施工基面与基坑地面间的高低差,把水平距离换算成斜距进行基坑放样。
已知基础坑的半对角线线长为L BO1, 基础坑地面与桩位与桩位基面的高低差为H BO ,由此可计算出D 坑的半对角线斜距L BOH = ,然后,以L BOH 定出基坑中心,再以d/2值确定基坑的孔位。
6.2.3.4 当中心桩施工基面与基坑间不能通视时,用经纬仪进行分段定点丈量,用半对角线线长或半对角线斜距进行丈量放样。
图6-4 高低腿基础分坑示意图6.3 开挖6.3.1 为了保证掏挖基础尺寸准确,地表土及杂物必须清理平整。
开挖前应有有效的排水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洞内。
6.3.2 如遇基坑尺寸有增大或超深时,其增大或超深部分应用混凝土填充,并保证钢筋笼在立柱中的尺寸准确。
6.3.3 基坑施工分为开挖和清理两个步骤,基坑施工一般采用人工开挖。
6.3.4 基坑初挖时,宜比设计规定的尺寸小30~50mm ,以便修整基坑6.3.5 基坑开挖至接近设计深度时,在挖觉扩大头部分。
在基坑底部订立中心桩,边挖边检线路方向查尺寸;各部尺寸应预留50mm左右,待清理基坑时在修整。
6.3.6 基坑清理应从下而进行,严格按设计图纸的基础外形尺寸施工。
6.3.7 基坑清理完毕后,应测量断面尺寸及坑深,并作好记录。
整基基坑清理完毕后,应随即测量基础根开及对角线等项尺寸,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6.3.8 对于中等强风化或风化的Ⅲ、Ⅳ类岩石地区的掏挖基础,可采用人工开挖与放小炮开挖相结合的方法成形。
6.39 保证基础主柱主柱顶露出基面、塔脚不积水。
6.3.10 尽可能不降或少降基面,在原地面直接开挖,以减少水土流失。
6.3.11 成孔净空尺寸不小于设计要求的基础尺寸,成孔深度允许偏差为0~+100mm,超深部分采用铺石灌浆处理;当洞形尺寸与设计要求有误差时,应保证基础低锥台设计坡度,超尺寸部分浇制基础时一并用混凝土填满。
6.3.12 基础成孔后,应及时验孔、安装地脚螺栓和钢筋,验收合格后尽快浇制混凝土,以防降水至孔内积水,影响基坑强度。
6.3.13每日开工前及桩孔开挖过程中,必须检测孔内有无有毒害气体和缺氧现象,孔内施工时应采取可靠的通风设施,确保孔内作业时空气清晰,避免缺氧;当桩孔深度超过10m 时,还应有专门向孔内送风的设备。
6.3.14施工过程中,空口应有专人监护,孔内作业人员必须真确佩戴安全帽并安全带;孔口四周必须设置护栏,孔内设半边井是安全网,并设特别可靠的救生软梯;当暂停孔内作业时,孔口应用盖板盖好。
6.3.15基础主柱开挖深度距设计要求尚有100~200时检查主柱直径真确后,用钢尺在主柱坑壁上量出基础底部扩大头挖扩位置线。
由挖孔位置线下方20~40mm处开始挖扩大头部分。
6.3.16基坑开挖至距设计要求埋深尚有有约50mm时,在基坑底部钉出基坑中心桩,边挖掘边检查尺寸,直径基坑周边尺寸符合设计图纸要求为止。
基坑底部应预留约50mm暂不挖掘,带清理基坑事在修整。
6.3.17基坑内提土应采用吊篮或吊桶,提升装置及井架应有足够的安全系数。
提运方法应采用辘轳或三脚架或杠杆,以人力操作将土提运至坑口上面在倒至距坑口不小与5m远的安全地带。
6.3.18 基坑施工的铲、镐等工具的把柄长度应限制在50mm一下,视坑口直径而定,以方便操作。
6.3.19掏挖基坑过程中如发现土质情况与设计不符合或坑壁有塌方先兆时应暂停挖掘,报告工地技术负责人研究处理。
6.4 清理基坑6.4.1清理基坑的任务是修理坑壁及清除坑底未挖掘的部分,基坑清理应由上至下进行。
6.4.2清理基坑应有与主柱直径等长的专用测量工具测量主柱基坑直径,以确保基坑尺寸符合设计图纸6.4.3清理好的基坑,如需过夜浇至基础,应采取防止雨水或泥土流入坑内的措施,例如加盖塑料薄膜,在坑外侧开挖小排水沟等。
6.4.4基坑清理完毕,应测量立柱断面尺寸及坑深,符合规范偏差要求,并作好施工记录;基坑尺寸属隐蔽工程,应有监理代表在现场复查并签字认可。
6.5 钢筋加工及安装6.5.1 钢筋购置必须符合有关采购程序,运往现场后进行检验试验,并符合相关要求。
6.5.2 钢筋的加工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的表面应洁净、无损伤,油渍,漆污和铁锈等应在使用前清除干净,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绣钢筋不得使用。
6.5.3 钢筋的弯钩或弯折应符合规定:一级钢筋未端需要作180°弯钩,其圆弧弯曲直径(D)比应小于钢筋直径(d)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3倍,如图6-5所示。
图6-5 钢筋弯钩示意图6.5.4 钢筋的焊接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经考试合格的焊工试焊,经试验合格后方可施焊。
6.5.5 轴心受拉和小偏心收拉杆件中的钢筋接头,均直径焊接,普通混凝土中直径大于25mm 的钢筋和轻骨料混凝土中直径大于20mm的一级钢筋及直径大于25mm的一级钢筋,均应采用焊接接头。
6.5.6 接头以塔接方式为主,双面焊缝,焊接长度为5d(d为钢筋直径),当采用但面焊接时,其焊接长度必须达到10d以上。
采用直焊方式,不要弯焊。
6.6.7 钢筋采用焊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焊接接头应相互错开。
在受力钢筋直径30倍的区段范围内(不小于500mm),一根钢筋不得有2个接头,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钢筋总截面面积的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受拉去不宜超过25%;受压区不宜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