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5.1 复习笔记
一、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以及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1)行业间贸易
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是指各国之间进行的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

(2)行业内贸易
①行业内贸易
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是指各国之间进行的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

②行业内贸易指数
经济学家通常使用行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 ,简称IIT )来测度一个产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

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1X M
IIT X M -=-+
其中X 和M 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

IIT 的值介于0和1之间。

a .0IIT =,意味着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
b .0IIT >,意味着该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有行业内贸易。

IIT 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

当出口与进口的价值相等时,0X M -=,1IIT =。

IIT 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定义一个行业或产品,行业或产品定义得越宽泛,IIT 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

2.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1)在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贸易”)。

(2)60年代以后,这种格局逐渐改变,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

(3)20世纪末,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接近全球贸易的50%(1999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口占全球总进口的48.4%,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46.9%),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当代贸易发展中的第三个重要现象是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

(1)战前,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其他国家不得不从这些国家进口。

(2)战后这种产业领先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

例如纺织业、机电业,甚至汽车制造业,都出现这种情况。

二、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1.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
无论是古典还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商品的同质性,二是单个厂商在市场中的微弱地位。

纵观战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已经越来越远了。

①同类不同质产品
初级产业中的产品基本是同质的。

从制造品来看,大多数产品是同类不同质,经济学家称之为差异产品。

差异产品是指产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但在性能、品牌、选型等方面有差异。

因而消费者把它们认作是不同的产品。

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就是行业内贸易。

②垄断竞争
各国制造品生产者的规模较大,对市场有一定影响力。

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汽车、家电、钢铁等行业。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汽车都是由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这三大公司生产的。

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有近60%的汽车是由一两家大公司生产和销售的。

(2)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
①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在国际贸易中,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就是通常所谓的“倾销”。

②价格歧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a.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也就是说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
b.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c.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

在国际贸易中,厂商价格歧视即倾销的三个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

③用不完全竞争下的倾销行为解释行业内贸易
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条件,即使外国市场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仍有出口的动力。

因为出口倾销的结果比将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要好。

外国的同类企业如果也在其他产品上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从而形成行业内贸易。

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①规模经济的定义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是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

②规模经济的界定
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称为规模经济;当生产规模扩大到平均成本最小时,生产规模的继续扩大不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改变,这称为规模报酬不变;而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称为规模不经济。

图5-1 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
③规模经济的分类
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两种。

a.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收益增加主要是由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b.规模外部经济。

规模外部经济使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

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

(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①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竞争行业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
a.行业规模扩大,产生国际贸易
首先假定在没有贸易时,一国的某产品价格在国际上没有竞争优势,但该行业具有外部规模经济性质。

随着该行业规模的扩大,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使得该国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企业就有动力出口该产品,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b.开放贸易之后,行业规模扩大,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形成新的均衡
假设贸易前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由于开放贸易,需求增加,相应地,更多企业进入该行业,使供给增加。

企业数增加后产生了外部规模效应,使每个企业的成本下降,供给曲线进一步下移,新的行业和企业的均衡价格下降。

从贸易所得来看,各个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成本下降先于价格下降而出现利润,但长期又回到经济利润等于零的状况。

对企业来说,短期可能有所得,长期则无所失。

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长期价格下降,消费量上升,消费者剩余增长。

因此,整个社会由于贸易而获得净收益。

②坎姆模型:规模经济和同类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坎姆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用来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

坎姆模型可以用来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甚至需求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

在这里,两国贸易的基础是由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差异。

假定:a.有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b.生产两种产品,电脑和照相机;c.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行业都具有外部规模经济。

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d.美国的电脑生产发展相对迅速,日本的照相机生产相对迅速;e.美日两国的生产技术、资源禀赋和需求偏好都相同。

由于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一样,在比较优势的理论中,两国不会发生贸易。

但美国电脑生产发展迅速,将有更多的人从事生产,由于规模经济,电脑的相对成本下降而照相机生产的相对成本上升。

同样的道理,日本照相机的相对成本下降而电脑的相对成本上升。

这样两国之间将进行贸易,美国将出口电脑进口照相机,日本刚好相反。

贸易的结果将是两国的福利水平都将提高。

(3)内部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
①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
拥有内部规模经济的,更多的是处于垄断竞争或寡头竞争地位的企业。

垄断竞争企业生产有一定替代性的差异产品。

一方面,生产的产品不一样,各个企业都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定的垄断力量。

企业面临的是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另一方面,由于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的竞争性。

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竞争会造成该行业企业的平均经济利润为零。

参与国际贸易前,假定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②参与国际竞争的垄断竞争企业
a.垄断竞争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短期影响
对于垄断竞争企业来说,开放贸易的短期结果是企业产量增加,平均成本下降,出现短期利润。

产品价格可能下降,从而使得本国消费者也受益,消费者剩余增加。

但短期内价格也有可能上升,造成国内消费量下降,消费者受损。

b.垄断竞争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长期影响
开放贸易的长期影响是:企业产量增加(比没有贸易时增加但不一定比短期内的产量多),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都下降且两者相等,企业经济利润回到零。

本国消费者消费量增加,消费者剩余增加。

从社会福利角度考虑,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整个社会福利水平都比没有贸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