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圣才出品】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圣才出品】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3.1 复习笔记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边际收益递减
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

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2.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模型中,不同的商品生产使用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

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要素需求)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要素供给)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

(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国际贸易不仅影响贸易双方的产品市场价格,而且造成各国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

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也不仅仅影响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还会引起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再分配。

而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

二、赫克歇尔一俄林贸易模型
1.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即2×2×2模型,这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有很大的区别,H-O模型认为商品至少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才能生产出来,而李嘉图认为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唯一要素,H-O模型的这一假设前提实质上是以要素论代替了劳动价值论,而且也为国际贸易中资本一劳动比的存在、分析不同国家中不同的资本一劳动比对于比较成本的作用确定了前提。

(2)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技术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相同的要素具有同样的生产率,这一假设意味着在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时,贸易仍然可能发生。

(3)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这可以保证同种商品在一个国家之内具有相同的价格,而在国际间价格差的存在。

(4)两个国家的最大区别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资本的报酬——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劳动的报酬——工资率较低。

(5)在两种产品中,其一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相对更多些(资本一劳动比较低),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个则使用的资本要素相对更多些(资本一劳动比较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6)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成本、需求偏好、规模效益、贸易壁垒等在分析中被排除。

2.几个相关概念
(1)资本密集型产品
资本密集型产品是指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

(2)劳动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指在生产中所需的劳动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

这里的“密集型”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钢铁生产中所需要的资本/劳动的比率高于大米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那么钢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大米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反之,钢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3)资本充裕
资本充裕是指资本相对于劳动来说较丰富。

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是不同的,资本相对雄厚的国家,被称为“资本充裕”国家。

(4)劳动充裕
劳动充裕是指劳动相对于资本来说较丰富。

有的国家人口众多,被称为“劳动充裕”国家。

这里的“充裕”也是一个相对概念,用资本/劳动的比率(人均资本)来衡量。

3.基本观点
李嘉图认为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构成了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

与比较优势论不同的是,要素禀赋论认为国际贸易模式是由要素禀赋而非生产率差异决定的。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具有的一些资源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丰裕程度。

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而不同的要素禀赋产生了不同的要素成本。

4.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与推理
结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即如果一个国家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则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劳动稀缺,资本丰裕,则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推理:要素禀赋理论的推理过程如下:
关系如下: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以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按照一定的汇率换算成以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时,两者的差异。

(2)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由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差异造成的。

(3)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

(4)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差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度不同造成的。

(5)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生产各种产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即不同商品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使各国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分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贸易模式: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5.比较优势说与H-O理论的主要异同点
比较优势说与H-O理论都是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理论。

与比较优势理论一样,H-O理论论证自由贸易是有益的,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比较优势说与H-O理论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优势说认为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H-O理论采用2×2×2模型,克服了李嘉图模型中关于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

(2)比较优势说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
各国劳动生产差异的原因。

与比较优势理论不同的是,H-O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模式是由要素禀赋而非生产率差异决定的。

三、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也称里昂惕夫悖论)
按照H-O定理,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在这样的观点下,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检验,目的是对H-O定理进行验证。

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中所含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

其计算结果如表3-1所示。

表3-1 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
从3-1可以看出,1947年平均每人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量与出口商品的资本量相比是18184∶13991=1.39,即高出30%,而1951年的比率为1.06,即高出6%。

尽管这两年的比率的具体数字不同,但结论基本相同,即这两个比率都说明美国出口商品与进口替代品相比,前者更为劳动密集型。

据此显然可以认为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论正好与H-O定理相反。

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论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反响,并掀起了一股验证、探讨里昂惕夫之谜的热潮。

2.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要素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指同一种产品中要素的比例在不同的国家会有重大不同,如某些产品在落后国家属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却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逆转原因在于当要素价格发生变化时,某种产品比另一种产品更容易进行要素替代。

(2)贸易壁垒
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也有可能是美国贸易保护的结果。

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国家(包括美国)都或多或少实行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这与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假设相冲突。

按照分析,如果是自由贸易,美国就会进口比现在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商品,或出口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之谜就有可能消失。

(3)技能和人力资本
1956年,里昂惕夫在一篇论文中对于自己做出的“反论”给予了理论说明,提出了劳动力非同质的结论,即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从而指出了H-O模型前提中的缺陷。

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B Keesing)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

他利用美国196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将美国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指不熟练和半熟练工人)。

他根据这两大分类对14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资本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

美国经济学家凯恩(Pete B.Kenen)发现美国的出口以物质资本加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该发现支持了H-O定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