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
一、概念题
1.边际要素生产率
答:边际要素生产率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即要素的边际产量。
边际要素生产率跟要素的投入量有关。
一般来说,当一种要素不变时,另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其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而下降,即“边际要素生产率递减规律”。
2.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答: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论证的,主要内容为: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的长期影响是,在出口(价格上升的)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
在进口(价格下跌的)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那个行业中使用。
所以,自由贸易会造成一国相对丰饶的要素的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得到提高,而使相对稀缺的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下降,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尽管会提高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由于要素所有者收入分配格局会发生变化,因此这一福利水平的增长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同水平的分享。
3.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答: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俄林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得出的著名结论: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
俄林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
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
同时,俄林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趋势。
其实现途径有两条,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
4.放大效应
答: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是指要素价格的变动幅度大于产品价格的变动幅度。
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不仅指出了国际贸易对本国各种要素收益的可能影响,而且分析了这种影响的大小。
他们指出,通过关税保护,美国相对稀缺资源(劳动)收益(工资)的提高幅度会超过进口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提高的幅度,从而使得实际工资上升。
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认为,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琼斯则进一步研究和证明了这种效应,并把这一结果称为放大效应。
5.进口替代型增长
答:进口替代型增长是指国内与进口产品相竞争的工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
进口替代型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进口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主要资源(生产要素)的增加。
进口替代型增长对经济的影响是:
(1)如果一国是贸易小国,该国的生产贸易变动不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改变,贸易条件不变。
进口替代型增长会使国内进口竞争产品的生产增加,出口产品的生产下降,总贸易量减少。
(2)如果一国是贸易大国,该国的生产贸易变动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进口替代型增长会使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6.出口扩张型增长
答:出口扩张型增长是指出口工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其它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进一步扩张。
出口扩张型增长对经济的影响是:
(1)如果一国是贸易大国,该国的生产贸易变动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出口扩张型增长则会使贸易条件恶化。
该国的生产和贸易量不仅受到生产要素变动的影响,也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生产和贸易最终变动方向无法确定。
要素变动对一国生产和贸易的影响与该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有关。
(2)如果是贸易小国,该国的生产贸易变动不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改变,贸易条件不变,出口扩张型增长使出口产品的生产增加,进口竞争产品的生产减少,总贸易量上升。
7.罗勃津斯基定理
答:罗勃津斯基定理(Rybczyski Theorem)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要素变动对一国生产和贸易的影响与该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有关。
如果是贸易小国,该国的生产贸易变动不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改变,贸易条件不变。
进口替代型增长会使国内进口竞争产品的生产增加,出口产品的生产下降,总贸易量减少。
出口扩张型增长则使出口产品的生产增加,进口竞争产品的生产减少,总贸易量上升。
8.荷兰病
答:“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
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时,荷兰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从而造成荷兰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变得相对萎缩。
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一般来说,不管是哪一类的经济增长,都会给社会或多或少带来利益,但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会给本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9.福利恶化型增长
答:福利恶化型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是由已故美国经济学家巴格沃蒂命名的,是指一种不但对本国经济没有好处,反而使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下降的增长。
福利恶化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贸易条件的恶化。
如果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利益损失超过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就会出现“恶化增长”。
造成福利恶化型增长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1)这种增长必须发生在出口部门,而该国的出口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又必须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只有大国才会出现出口增加价格下跌的情况。
(2)国际市场对此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是较低的,需求量不会因为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多少,也不会因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多少,因此,当出口供给增加价格下跌时,需求量并没因此而增加多少,过剩商品会使价格继续猛跌直到很低的水平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会使一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但贸易大国的出口扩张型增长最终引起的贸易条件恶化有可能
使该国的福利水平下降,这种情况被称为“福利恶化型增长”。
10.特定要素模型
答:特定要素模型是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
该模型涉及三种要素两种产品,它假定某些要素是特定用以某些行业的,这些要素是不可在行业之间流动的。
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比如棉布和粮食;然后这个国家有三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生产棉布,只需要投入资本和劳动力;生产粮食,只需要投入土地和劳动力。
这意味着资本和土地都是特定要素,只能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而劳动力是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需要使用劳动力。
二、思考题
1.中国相对于菲律宾而言是资本充裕的国家。
假设中国和菲律宾生产每单位大米和钢铁的要素投入如下:
中国菲律宾
大米钢铁大米钢铁劳动投入50258035
土地投入20151020
资本投入30601045
(1)如果开放贸易,中国应该出口什么,进口什么?
(2)如果各种要素都不能自由流动,开放贸易使得中国的哪些要素得益,哪些要素受损?
(3)如果只有劳动力可以在国内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土地和资本不能流动。
情况又如何?
答:(1)如果开放贸易,相对于菲律宾而言中国是资本充裕国家,应该出口自己在资本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钢铁;而从相比较而言是劳动充裕的菲律宾进口自己在劳动要素上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大米。
(2)如果各种要素都不能自由流动,中国因为在钢铁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开放贸易使出口产品——钢铁的价格上升。
由L W P MP =⨯及K R P MP =⨯知,钢铁行业行业所有要素都会受益;相反,进口产品——大米的价格下降使得钢铁行业的所有要素受损。
(3)如果仅劳动力可以在国内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即在中期内,劳动力会从进口行业向出口行业转移。
在本题中,劳动力会从生产大米的农业部门转向生产钢铁的工业部门。
资本不流动而劳动力流动的结果会使各行业的资本劳动供给比例发生变化。
一个行业使用的劳动力增加,另一个行业所使用的劳动力必定减少。
各行业生产中的资本劳动使用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在例子中,中国的进口行业(生产大米的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减少而出现资本相对过剩,该部门不得不比以前使用更多的资本来替代相对不足的劳动力从而使生产大米的资本劳动比率(人均资本)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K MP 下降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L MP 上升。
同理,出口行业(钢铁部门)由于资本没有变动而劳动力增加,出现劳动力相对过剩,该部门就会比以前使用更多的劳动力来替代相对不足的资本。
则生产钢铁的资本劳动比率(人均资本)下降资本的边际生产率K MP 提高,劳动的边际生产率L MP 下降。
因此,由于劳动力可在国内自由流动,则价格上升的行业——钢铁行业中的不流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