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s of Materials课程代码:110000103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总学时数:64 其中讲课学时:58 实验学时:6 总学分数:4编写人:胡玮军审定人:袁文华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掌握杆件计算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对各种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稳定性的基本问题能够熟练地分析和计算。
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1、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2、具有对工程结构物中的部件和物体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初步能力。
3、能够熟练地分析杆件在拉(压)、扭、弯时的内力,并正确做出相应的内力图。
4、能够熟练分析杆件的应力、位移、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并会解一次超静定问题。
5、对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
6、对压杆的稳定性概念有明确认识,会计算轴向压杆的临界应力,并进行稳定性校核。
7、对能量法的有关基本原理有明确认识,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计算位移的能量方法。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材料力学基本概念与假设,轴向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时的内力、应力和位移计算,截面几何性质,应力与应变分析,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剪切与连接件的实用计算,压杆稳定,能量法等。
(四)先学课程及后续课程先学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后续课程:《弹性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分配建议表学时分配建议表(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工程力学》(Ⅱ)第一版,王海容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2、参考书目孙训方编.《材料力学》(Ⅰ)、(Ⅱ).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胡增强编.《材料力学学习指导》.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单辉祖编.《材料力学》(Ⅰ)、(Ⅱ).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二)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本课程为闭卷考试2、成绩构成课堂考勤纪律占总成绩的1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绪论及基本概念(2学时)1、教学目的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对象。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概念;(2)教学难点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基本假设。
3、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4、教学主要内容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概念,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5、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建立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基本概念;建立变形固体概念,理解并牢记其基本假设;了解材料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
6、学生练习10-12道题,复习教材(二)轴向拉伸与压缩(讲课10学时,实验2学时)1、教学目的掌握轴向拉(压)杆件的强度、变形和刚度计算,同时为求解拉(压)超静定问题作准备。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拉(压)杆的内力、内力图和应力的概念及计算;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质;许用应力的概念和强度条件,强度方面的三类问题;拉压杆的变形和位移计算。
(2)教学难点拉(压)杆的内力、内力图和应力的概念及计算;强度问题;材料力学性质的实验测量及工程应用。
3、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4、教学主要内容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内力、截面法、轴力和轴力图;应力、轴向拉(压)杆内的应力;应变、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虎克定律;拉(压)杆内的应变能;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强度条件·安全因数·许用应力;应力集中的概念。
5、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截面法,正确画出轴力图;掌握拉压时材料的力学性能,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轴向拉压正应力公式、胡克定律、强度条件,掌握拉压杆的强度计算方法。
了解拉压杆的变形能的概念和计算;建立应力集中的概念;弄清材料力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6、学生练习10-12道题,截面法,内力图,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强度条件的应用。
(三)扭转(讲课6学时,实验2学时)1、教学目的掌握扭转强度和刚度的计算,同时为求解扭转超静定问题作准备。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扭矩计算及扭矩图的绘制;等直圆杆扭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及任一点切应力的计算,扭转变形的计算;危险截面和危险点的判断,扭转强度、刚度方面三类问题的求解。
(2)教学难点扭转切应力的推导过程;受多个外力偶作用时任意两横截面间相对扭转角的计算。
3、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4、教学主要内容扭转的概念;传动轴的外力偶矩·扭矩和扭矩图;薄壁圆筒的扭转;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等直非圆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5、教学要求掌握传动轴的外力偶矩、扭矩计算及扭矩图的绘制;熟练掌握扭转切应力、扭转变形的计算方法、剪切胡克定律和剪应力互等定理、扭转强度和扭转刚度计算;了解等直圆杆扭转时变形能的概念和计算。
6、学生练习6-8道题,外力偶矩和扭矩的计算,扭矩图,扭转强度和扭转刚度条件的应用。
(四)截面的几何性质(2学时)1、教学目的掌握截面图形几何性质的计算。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截面几何性质各量的定义式,静矩与形心的关系,惯性半径,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平移轴定理。
(2)教学难点转轴公式,组合截面的形心主惯性轴和形心主惯性矩的计算。
3、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4、教学主要内容截面的静矩和形心位置;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平移轴定理·组合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式·截面的主惯性轴和主惯性矩。
5、教学要求理解静矩、轴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形心主惯性轴和形心的概念;掌握轴惯性矩、极惯性矩、组合图形的轴惯性矩的计算。
6、学生练习静矩、形心、轴惯性矩、极惯性矩的计算。
(五)弯曲应力(讲课10学时,实验课2学时)1、教学目的掌握平面弯曲梁的内力计算和弯曲强度计算。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弯曲的概念;用截面法求剪力和弯矩,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的建立,利用内力方程、微分关系、叠加原理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平面弯曲正应力的分布和计算,矩形截面弯曲切应力的分布和计算,平面弯曲梁危险截面和危险点的判断,弯曲正应力强度方面的三类问题。
(2)教学难点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叠加法求作内力图;纯弯曲梁横截面上正应力公式的分析推导;梁的危险截面和危险点的判断。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结合多媒体)4、教学主要内容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梁的合理设计。
5、教学要求掌握弯曲变形与平面弯曲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用截面法求弯曲内力;掌握叠加原理及剪力图和弯矩图的内在规律;能熟练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掌握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横力弯曲正应力计算仍用纯弯曲公式的条件和近似程度。
掌握中性层、中性轴等基本概念和含义;掌握各种形状截面梁(矩形、圆形、工字形)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和计算;熟练弯曲正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的建立和相应的计算;理解等强度梁的概念;掌握提高弯曲强度的若干措施。
6、学生练习10-12道题,应用截面法求弯曲内力,应用内力方程、微分关系、叠加原理作内力图,梁横截面上正应力及切应力的计算,强度条件的应用,梁的合理设计。
(六)梁弯曲时的位移(4学时)1、教学目的掌握梁的位移计算和刚度校核, 同时为求解超静定梁作准备。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的理解和应用, 梁的位移边界条件, 积分法求解单跨静定梁在简单荷载作用下的位移, 叠加法求梁的位移。
(2)教学难点叠加法求梁的位移。
3、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4、教学主要内容梁的位移-- 挠度和转角;梁的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按叠加原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梁内的弯曲应变能。
5、教学要求掌握求梁变形的两种方法:积分法和叠加法,明确叠加原理的使用条件,掌握梁的刚度条件,熟练掌握梁的刚度计算。
6、学生练习4-6道题应用积分法和叠加法求梁的变形,梁的刚度条件及应用。
(七)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8学时)1、教学目的掌握受力构件中一点任意方向的应力、主应力、主平面、最大切应力及其作用面的计算;掌握复杂应力状态下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了解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计算;掌握强度理论的建立及应用条件。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截取一点的原始单元体;计算平面应力状态下任一斜截面上的应力、主平面和主应力、最大切应力平面和最大切应力;广义虎克定律及其应用;复杂应力状态下应变能密度、形状改变能密度、体积改变能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四个常用古典强度理论的理论观点及选用。
(2)教学难点应力状态的概念,单元体的截取及应力状态的确定;广义虎克定律及其应用;危险点的确定及常用四个强度理论的理解和选用。
3、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4、教学主要内容应力状态·应力状态分析·主应力的概念;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复杂应力状态下应力和应变间的关系;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
5、教学要求掌握应力状态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会从具有受力杆件中截取单元体并标明单元体上的应力情况;会计算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上的应力;掌握平面应力状态下的主应力、主方向的计算,并会排列主应力的顺序;掌握广义胡克定律;了解复杂应力状态比能的概念;了解梁的主应力迹线,掌握强度理论的概念。
了解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的观点、破坏条件、强度条件。
掌握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
会用强度理论对一些简单的杆件结构进行强度计算。
6、学生练习10-12道题,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广义胡克定律的应用,强度条件的应用。
(八)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讲课6学时,习题课2学时)1、教学目的掌握组合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和连接件的强度的计算问题。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组合变形类型的判断,斜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弯曲与扭转三种组合变形危险截面、危险点的位置确定,危险点的应力状态分析,选择强度理论求解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问题,截面核心的计算;连接件的剪切面、挤压面位置和形状的判断,强度计算中剪切挤压拉伸危险面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