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判定(1)
AE=BF已知, ∴△ACE≌△BDF(SSS).
规律总结:利用“边边边”证明三角形全等,首先确定 对应边,根据图形和已知条件确定,注意隐含条件,然后确 定全等关系.
●跟踪训练 1.如图 11-2-3,AM=AN,BM=BN. 求证:△AMB≌△ANB. 证明:在△AMB 和△ANB 中,
AM= BM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合作研讨 当堂检测
点击进入内容 点击进入内容 点击进入内容 点击进入内容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方法,并会 利用其解决问题.(重点)
2.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难点) 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预习课本 P6~8,完成第 1~3 题. 1 . __三__边___ 对 应 相 等 的 两 个 三 角 形 全 等 , ( 简 写 为 “_边__边___边__”或“__S_S_S__”). 2.仿照课本 P7 例 1,完成下题. 如图 11-2-1,OA=OB,AC=BC. 求证:△AOC≌△BOC.
●跟踪训练
图 11-2-6 3.如图 11-2-6,已知 AB=ED,DB=CF,AC=EF. 求证:∠C=∠DFE.
证明:∵DB=CF,∴DB+BF=CF+BF,即 DF=BC.
AB=ED已知, 在△ABC 和△EDF 中,AC=EF已知,
DF=BC已证,
∴△ABC≌△EDF(SSS). ∴∠C=∠DF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图 11-2-5 分析:要证∠B 与∠D 相等,可证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 全等,现有条件并不满足,可以考虑添加辅助线证明.
解:∠B=∠D.理由:连接 AC. 在△ACB 和△ACD 中,
AB=AD已知, BC=DC已知, AC=AC公共边, ∴△ACB≌△ACD(SSS). ∴∠B=∠D.
规律总结:利用“边边边”证明三角形全等,公共边是 最常用的隐含条件关系.
图 11-2-2 分析:要证△ACE≌△BDF,可考虑这两个三角形的三 条边是否对应相等,由已知条件可知这两个三角形已有两条 边对应相等,只需证明第三条边也对应相等.
证明:∵AB=CD(已知), ∴AB+BC=CD+BC,即 AC=BD.
AC=BD已证, 在△ACE 和△BDF 中,CE=DF已知,
AN 已知, =BN已知,
AB = AB 公共边,
∴_△__A_M__B__≌_△__A__N_B__( SSS ). 图 11-2-3
图 11-2-4 2.如图 11-2-4,要用“SSS”说明△ABC≌△BAD,已 知 AD=BC,还需添加的条件是_A_C__=__B_D_____.
探究点二 SSS 全等的应用 例 2 如图 11-2-5,AB=AD,DC=BC,∠B 与∠D 相等吗?为什么?
1.如图 11-2-7,若 AB=AC,DB=DC,∠B=80°, ∠CDA=60°,则∠C 的度数为( C )
A.40° B.50° C.80° D.无法确定
图 11-2-7
图 11防止变形常常如图 11
-2-8 中所示,钉上两条斜拉的木条,这样做的原理是根据
(2)把第(1)题图中的△DEF 沿直线 AD 平移到如图 11-2 -12①~④所示的各个不同的位置,仍能有上面的结论吗? (直接回答,不必写理由)
图 11-2-12 仍能有上面的结论.
5.(1)如图 11-2-11,A,C,F,D 在同 一条直线上,AF=DC,AB=DE,BC=EF, 那么 AB∥DE 吗?并说明理由.
解:(1)AB∥DE.理由: ∵AF=DC,CF=CF, ∴AC=DF. 又∵AB=DE,BC=EF, ∴△ABC≌△DEF. ∴∠A=∠D, ∴AB∥DE.
图 11-2-11
证明:在△AOC 和△BOC 中,
OA=OB, AC=BC, OC=OC,
∴△AOC≌△BOC(SSS).
图 11-2-1
3.只用_无__刻__度__的_直尺和__圆__规____作图的方法称为尺规作 图.
探究点一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 例 1 如图 11-2-2,已知 AB=CD,CE=DF, AE=BF,求证:△ACE≌△BDF.
三角形的__稳__定____性.
3.已知:∠AOB(如图 11-2-9). 求作:∠A′O′B′,使∠A′O′B′=∠AOB.(保留作 图痕迹,不写作法)
图 11-2-9
4.(宜宾中考)已知:如图 11-2-10,在四边形 ABCD 中,AB=CB,AD=CD.
求证:∠C=∠A.
图 11-2-10 证明:连接 BD, ∵AB=CB,AD=CD, 又∵BD=BD, ∴△ABD≌△CBD,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