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课件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课件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 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感 悟 意 境
Page 13
赏 这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 析 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全 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 词 一是她的服饰,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
贵的身份。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
感 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悟 三是写她们遗香满路。通过这些描写,进 意 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
感 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
悟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

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 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Page 9
赏 这首词的上阕调用了那些感官 析 系统?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全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词
26
(1)作为一个学习者,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 的路,也就是说,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做学问的 起点。 (2)作为一个学习者,应深思熟虑,就象热恋中的情 人那样热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标。 (3)作为一个学习者,只有在努力和苦苦钻研的基础 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开拓前所未有的 成就生就是一次漫长又艰辛的旅途,但这种旅 途不是一直在一马平川中漫步的,而是不断向 崎岖坎坷的倾斜中艰难行进的;人生不是平原 式的,而是登高式的,最美丽的景色往往在高 不可攀的绝顶。面对学问的“珠峰”,要想看 得更高,望得更远,首先就要“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
❖②学问三境界是递进式的,而且环环相扣,其 中以“独上高楼”最为重要。“独上高楼”是 个引子,没有“独上高楼”,就不会引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25
作业
❖ 你认为王国维人生治学三境界中,哪一种境 界最重要?为什么?(100字左右的评论)
辛弃疾(1140-1207) 现存626首词,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21岁: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 队伍,投入抗金斗争 22岁:江阴签判 42岁:遭谗言落职 64岁:再起任浙东安扶使
Page 32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 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唯一一人 ;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 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 ….. 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 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青玉案》借对元宵盛况 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 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 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 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与媚敌求荣 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 报国的正义立场。
赏 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那 析 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写

Page 14
写心中关切的“那人”:只写环境,一 个僻静的角落。
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在灯火阑珊之处 看到她的身影,感受到她的品性。

人众
却 在 灯 火 阑
蓦 然 回 首
里 寻 他 千 百
珊度处赏 3.作者在千的寻找和望眼欲穿的等待析 后终于找到了“那人”,不难看出诗人

对此人倾注的无限深情,那么“那人” 是怎样一个人?
灯火阑珊处。
1.词人看到了哪些热闹景 象? 2.这些景象构成一幅怎样 的画面? 3.调动了哪些感官系统? 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收到 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Page 6
景 象东风
灯火
烟花
宝马 雕车 凤箫 彩灯
上阕写了哪些景象?构成怎 样的画面?
灯火辉煌 烟花怒放
车水马龙 歌舞欢腾 彩灯炫目 繁华热闹
7
赏 这首词的上阕调用了那些感官 析 系统?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Page 17
主旨探讨
梁启超:“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知人论世
18
写作背景
作者大约在四十九岁的时候作了这首词,是在 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 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 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 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 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30
作 家 介 绍 知其人 论其事 诵其词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 别号:稼轩居士 作品:《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 等 风格:豪放沉雄 慷慨悲壮 评价: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 之杰,词中之龙。
Page 31
作 家 介 绍 知其人 论其事 诵其词
Page 22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 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 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 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 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 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Page 23
拓展
再读全词,你觉得这首词应该 划归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呢?
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 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 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 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 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Page 19
1.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女性形象。 2.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3.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 迟暮之感的美人。 4. 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 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尽 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随波逐流过着罪生梦 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 淡泊,自甘寂寞。
全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边说边
笑,轻盈地从“我”身边掠过,抛下串
串银铃般的笑声,飘过阵阵淡淡的清香。
感 然而曲终人尽,那人还是不见。正在词
悟 人伤心绝望之际,不经意间,却看见那
意 人站在人群稀疏、灯火冷落的地方。

Page 12
赏 这首词的下阕写了元宵佳节哪 析 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 全 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词
词 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
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
把 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

有一点孤独,又自甘淡泊,不同流俗,不 慕荣华。


Page 的“他”,有人认为是佳 人,有人认为代爱情,有人 认为指理想。请说说你的理 解。
29
③独上高楼者,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都是要忍受孤 独,耐得住寂寞。独上高楼者,那是登幽州台的陈 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独上高楼者,那是寂寞的凡高, 以一一幅幅传世名画,像世人展示着他那火热的内 心。独上高楼者,那是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朝廷的 黑暗是种“半山腰”,但这种半山腰并没有对其造 成压力,他仍旧马不停蹄的去攀登,去寻求另一个 自我。东坡在穷山僻水中完全脱离了世俗,人生的 坐标顿时改变了方向,正是这种难以言状的孤独, 让他彻底忘记了尘世的喧嚣,世间的纷扰,从而进 入了另一个人生的境界——审美境界。
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这些对于主角有什么
全 作用和好处吗?
词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
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
寞与孤独。

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
悟 “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总之,这都是为了衬托“那人”的,
写 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
法 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听觉、视觉:
感 “这句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

运用了铺陈(排)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 气氛。


Page 10
1.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焦急地寻找 着,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 千帆皆不是”。那么词人到底在找什么呢?

蛾儿雪柳黄金缕。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 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 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 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Page 1
——辛弃疾
青玉案:词牌名
元夕:词的标题
元夕就是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 元夜。自古为中国重要佳节。宋代,人们庆贺元夕 的方式很多,比如:观灯、放焰火、猜字谜等。
全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词
视觉:这两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感 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

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 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
意 放的喜庆景象。

Page 8
赏 这首词的上阕调用了那些感官 析 系统?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全 “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 词 嗅觉: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过千树花开,漫天飘飞的焰火似流星一
般洒落,又像清亮的雨滴在夜空中闪耀。

富贵人家的女子们乘着华贵的马车

出来观灯,所到之处香飘满路。 悠扬悦耳的笙箫清音中,月光流转,
意 鱼龙灯舞了一夜。

Page 5
赏析全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 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 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