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新课导入的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新课导入的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新课导入的方法
吴景新
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

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石呢?其实,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直观导入法等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任务,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

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带着疑问与欲望走进课堂内容的学习,并在情境创设中对所学内容在认知上形成知识建构,方法上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教师通过问答、谈话等,带领同学走进预设的情境,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感悟情境,深层感知学习内容。

二、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

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三、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

”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形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
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抽取数学模型,而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便可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通过直观感知的方法导入新课,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

这种导入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投影等的演示,创造出有意义的语言情境,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思维,进而学习新的知识。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

运用实物、教具或投影等,还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

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同时,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设计出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2013/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