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统计图表专题汇总

人口统计图表专题汇总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五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正常变化——三种类型
乙图 甲图 :: 成年型 年轻型 (缩减型 静止型 (增长型 )——塔形上下窄中宽 ——塔形较直,仅塔尖较尖 )——塔形下宽上尖 丙图 : 年老型 ( ) 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很大 年轻人比重大 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
应重点关注: 1、0—4岁, 估算出生率的情况 2、15—60岁,体 现劳动力比重 3、65岁以下,体 现老龄化情况(死 亡率)
丙城市人口迁移差额率由正值变 为负值,应该是由人口净迁入区转 为净迁出区;虽然丁城市的人口自 然增长率降低,但是其人口迁移差 额率后期为正值并呈上升趋势,说 明该城市后期为人口净迁入区,所 以其人口增长速度不明确。
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
联系教材中的表述和原理,对统计数据显示的规律进 行解释,尝试寻求答题思路。 该类图示常涉及的原理有人口 增长模式的“三率”特点、影 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 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 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世 界或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等。 本题考查的原理主 要是影响人口变动 丁城市曲线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的主要因素,经济 人口迁移差额率上升。浙江经济发达能 因素既影响人口的 吸引外来人口迁入,而四川、贵州和安 自然增长率,又影 徽由于经济较差是人口迁出地,故最符 合丁城市的可能是浙江。 响人口的迁移。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判读
类型
人口增长模 式
人口 增长趋势
问题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 产生资源短缺、就业压 力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影响经济发展
措施
年轻型 (增长型)
传统型 (高低高)
迅速增长
计划生育
成年型 (稳定型)
现代型 (低低低)
稳定在零左 右的增长
老年型 (衰退型)
现代型 (低低低)
呈负增长, 人口缩减
三.曲(折)线图
表示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 配规律,能直观反映同一种地理事物 的变化趋势。
三.曲(折)线图
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 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 间的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 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 明显的转折点。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读某四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回答2~4题。
2、将来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是 ( )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3、将来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国家是 ( A.A国 B国 C.C国 D.D 4、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是 ( )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读下面甲图和乙图,回答5~8题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读 下图,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 比最大 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 比最小 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 比大于广东 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 比小于北京
)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08年0~14岁、15~64岁、65 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回答1-2题。
2、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 的是 ( )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 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 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 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
还适用于表示某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 间或空间的动态变化。
一.柱状图
图例
坐 标 轴
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08年0~14岁、15~64岁、65 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回答1-2题。
1、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地理统计图的读图步骤和方法
1. 读图名 2. 读图例
3. 联题目
知图类 看点线
抓关键
4. 析原理 5.组答案
找方法 防失误
[应用“五步法”读图]
[典例] (2012· 湖北八市联考)下图示意1978~2008 年我国四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注:人口迁移差额率 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 (1)~(2)题。
五、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直观地表示了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4.人口金字塔图 (1)概念:表示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一种特殊的条形图,其画法 是将各年龄男性与女性人数或百分比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 的条形,按年龄增长顺序自下而上排列。人口金字塔图能形象地、直 观地反映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 来发展趋势。
5、中国目前处于甲图四个阶段中的 A.a B.b C.c D.d 6、印度目前处于甲图四个阶段中的 A.a B.b C.c D.d
(
(
)
)
7、乙图中与甲图中的阶段d一致的 是 ( ) A.a B.b C.c D.都不是 8、下列国家位于阶段d水平的是 A.巴西、日本 B.德国、澳大利亚 C.尼日利亚、蒙古 D.埃及、南非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 图”,回答3题。
3、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 B.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二.散点图
图中各点所表 示的人口自然 增长率由大到 小:
③②④①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 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 已持续14年。图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 完成4-5题。 4、甲市可能是( ) A.西宁 B.延安 C.上海 D. 广州 5、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 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 型的地区是( ) A.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 1、图中 ③ 比 ① 国家 0-14 岁人口比 ② 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2 .图中 ① ② ③ ④ 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计划生育 重 B .鼓励生育 A ① 10% B ② .③ D .④ C .采取移民政策 A 约高 B 约低10% DC .鼓励人员出国 C 约高5% D 约低5%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容易出现的失误:一是在图中 第五步:组答案、防失误 的数据或单位,是“万人”还是“百万人”,是“%”还是 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一定要 “‰”;二是在描述结论时语言的准确性,如“人口增长模 [典例 ] (2012· 湖北八市联考 )下图示意1978~2008年我国四 把握准坐标轴上“两率”的内 式”“人口迁移(注意和人口移动、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 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 (注: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 在含义,区别清楚四个省份经 分布 ( 注意和人口密度的区别)”“持续上升 (注意和波动上升的 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 。读图回答 (1) ~ (2) 题。 济水平和人口迁移特点。 区别)”“人口数量变化 (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区别)”等。 (2)下列省区中,最接近丁 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 D ) A.四川 B.贵州 C.安徽 D.浙江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 答问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时是经济水平最高的时期 B、③到⑤期间,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 C、④时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量稳定 D、①到⑤期间,④时人口问题最不突出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 答问题。
明确坐标轴的含义,是观察曲 线变化趋势和分析人口时空变 化特点的前提和关键。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根据题目设问,分析图中所问及的人口指标的特点,观察曲 线变化,分析数据,尝试表述规律。 甲城市人口迁移差额率由 负值变为正值,且数值不 断加大,说明城市人口迁 入大于迁出且增长速度不 断加快,同时甲人口自然 增长率不断升高,即影响 人口增长速度的人口迁移 差额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两大因素都在升高,则人 口增长速度加快;乙城市 的人口迁移差额率始终为 正值,表示人口迁入始终 大于迁出,应为人口净迁 入区;
(1)关于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甲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乙城市一直是人口净迁出区 C.丙城市由净迁出区转为净迁入区
)
D.丁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2)下列省区中,最接近丁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 ( ) A.四川 C.安徽 B.贵州 D.浙江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典例] (2012· 湖北八市联考)下图示意1978~2008 年我国四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注:人口迁移差额率 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 (1)~(2)题。 本题图名隐藏在题干中。这里面有
三个信息:统计年限(1978~2008 年)、统计范围(我国四城市)、统计 对象(人口变动)。
这是一幅坐标统计图, 坐标轴的横轴、纵轴 分别表示人口自然增 长率和人口迁移差额 率。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明确图例是观察、区别点线统计状态、变化趋势的前提和 可能挖掘有隐含的信息。 [典例] (2012· 湖北八市联考)下图示意1978~2008年我国四 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注: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 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本题没有设置图例,四条曲 读图回答(1)~(2)题。 线分别用甲乙丙丁明确标出。 作为统计坐标图,坐标的含义 隐含着较多的信息。 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表 示该城市人口增长;人口自然 增长率小于零,说明该城市人 口减少。纵坐标人口迁移差额 率的含义,隐藏在题干中。人 口迁移差额率大于零,表示该 时段以人口迁入为主;人口迁 移差额率小于零,表明该时段
可能原因: a.就业人口大量迁入; b.升学人口大量迁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