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原始社会:全体氏族成员为了自 身的利益,委托首领来进行。根据全体 氏族成员的委托和信任,首领就有了对 于氏族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力量。这种 力量也就是最终的权力。
重要性:法律问题的核心 关系: 1、结构上的关系 2、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由与平等之间既存在相容和 一致的方面,也存在对立和冲突的 方面。 法律上自由观念的核心内容:依法 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法律上平等观念的核心内容: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保障自由的产生,并维持 自由的存在看,没有人的权利的平 等就没有自由;在自由不容侵犯的 情况下,真正的平等也只能体现在 人格和法权上。
支配
法治 决定 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 法治思维通过法律手段表现
外化为法治行为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权力与义务的关系
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推进民主与法治协调发展, 是我国政府所确立的施政方略。 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 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江泽 民同志指出:“民主法制建设要 抓紧进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 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 素得到广泛调动。”党的十七大 以来,中央反复强调要扩大社会 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民主与法治视为同等重要, 两者不可偏废。
1987年,浙江苍南农民包郑照,因 不服县有关部门强行拆除其房屋的处罚,一 纸诉状将县政府告到了法庭,被媒体称为 “民告官第一人”。 2002年,年逾七旬的包郑照临终前 说:我因当年这件事而一直受到世人关注和 厚爱,我无憾今生。 1989年,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 过了行政诉讼法。1999年,九届全国人 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这 两部法律的颁布施行,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 设的重大进步,标志着普通百姓有权 利、有依据和政府部门“讨个说法”。
《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庄严 宣称:“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 等”。可见,自由是基于人人平等的自由;平等 正是每个人自由的基本内容和表达体现。无平等, 则无自由;无自由,则亦无平等。 人类历史从不平等的野蛮专制,走到今天民 主自由的社会,从根本上讲正是一个不断走向自 由、公正和平等的过程。一个自由化程度越高的 社会,必定也是越来越公正与平等的社会。反之 也一样,越是公正平等的社会,必定也是自由程 度越高的社会。两者同比正向的关系。人类历史 的实践本身就在证明这一点。
6.2.2
B y: Q
人治思维 任意性、个体性、具体性 法治思维 逻辑性、理性 基本特征: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 正当程序 含义: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 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 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民 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一种思想认识活动过程。
“ 民 主 ” 决 定 “ 法 治 ”
权利(Right):即权能和利益, 法律上的概念,制约权力的形式和方法。 权力(Power):政治上的概念,以实 现法治权利为目的,权利的实现依赖一 定权力的行使。
1、权力来源于权利
2、权力服务于权利
3、权力应当以权利为界限 4、权力必须受权利的制约 公民均享有权利,但权力有特 定的主体限制
自 由 与 平 等 的 统 一
实体法和程序法 1、实体法:规定社会主体 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法律 2、程序法:保障社会主体 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得以实 现的法律 程序法是为实体法的贯 彻实施而制定的诉讼程序的 法律。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实体公正:防止只求结果 程序公正:防止只求过程 二者是法律公正两个不 可偏废的方面。
大学生要树立社会主义法 治理念,它对大学生法律素 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大意 义。
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改 造内心世界,塑造新的行为 模式: 1、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2、促进正确法制观念的形成 3、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民主(定义): 决定 按照多数人的意志
社会活动机制
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决定、性质、内容 社会主义民主(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保障) 实现的重要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