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血液去除白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
血液去除白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
已确认的适应症
减少FNHTR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预防或延缓HLA同种免疫反应; 预防高危人群的白细胞病毒如 CMV、 HTLV-I/Ⅱ传播
需进一步研究确认的适应症
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
预防对血小板输注的FNHTR; 预防TA-GVHD; 预防术后创口感染; 预防受者潜伏CMV复活或HIV感染; 预防贮存红细胞的细菌过度生长。
白细胞滤器及其发展
白细胞滤器的发展历史
28年 60年代
Alexander Fleming
用医用脱脂棉过滤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 滤除凝块 筛网式
第一代血液过滤器
70年代
第二代血液过滤器
滤除微聚体
纵深式
柱状白细胞滤器 红细胞滤器
80年代末 第三代血液过滤器 滤除白细胞 血小板滤器
白细胞滤器的结构及原理
IL-I¦ £ Î Â £  ¨´ Ë © IL-I¦ £  £  ¨Ë ©
17.89
青岛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
吴同昊
ISBT` 上海
WBC过滤对PRC保存期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0.6
0.5
IL-6£ Î Â £ ¨´ Ë © IL-6£  £ ¨Ë ©
0.53 0.49
0.4
0.3 0.22 0.2 0.13 0.1 0.07 0.09 0.06 0.18
白细胞滤器结构示意图
滤材的材质
天然纤维: 棉花纤维 合成纤维: 聚酯纤维,醋酸纤维素纤维、聚尼龙、 聚亚胺酯纤维、pp纤维、铜氨纤维
无机纤维: 玻璃纤维,不锈钢纤维
过滤法去除白细胞原理
机械拦截 ―滤材表层及深层的不规则孔道 红细胞直径:7.5—8.3um 体积: 8.3um 血小板直径:3.1um 体积: 4—7.6um 白细胞直径:6—25um 滤材表面与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力 -电荷 -分子间力 -蛋白吸附 -血小板的吸附搭桥
4.26
4.36
青岛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
吴同昊
ISBT` 上海
返回
1-1 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
在输血中或输血后4小时内发热,体温较输血前升高 1℃以上,多伴有寒颤、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 皮疹症状,极少数可发生血压下降或过敏性休克(应排 除溶血性输血反应)。
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原因
受血者的性别 抗原强度
3.
4.
输血次数和数量、间隔时间
受血者的免疫反应敏感性
返回
1-2
临床表现:
血小板输注无效
一些多次输血的病人在反复输注了血小板后并 未收到良好的效果,输注后血小板的校正计数增加 值(CCI值)低于预期值,这种状态称为血小板输 注无效。
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HLA同种免疫引起(约80-90%)
预防:血液辐射
返回
2. 病原体输血传播
一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人类T淋巴细胞白 血病病毒(HTLV- Ⅰ/Ⅱ )等,与白细胞呈高亲和性, 无法从感染的供血者血浆中分离,而去除白细胞则可 防止这些病毒通过输血传播。
CMV对器官和骨髓移植、反复输血和免疫功能低下的 病人感染最为严重,并有潜伏、复发和致癌的倾向。 HTLV-1主要流行于日本、非洲和加勒比海沿海地区, 受血感染率可达60%,我国已有零星报道。日本、美 国等国家早已将HTLV- Ⅰ/Ⅱ列入对献血者血液的必检 项目。 返回
引起的输血副反应的白细胞阈值
临床问题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HLA同种免疫 阈值
(个/u)*
临床问题 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阈值
(个/u)*
5×108 5×106 5×106
5×106 5×106
细胞相关病毒传播
(CMV、HTLV-Ⅰ/Ⅱ)
* 国外1u为450ml
总
结
20%的受血者会遇到输血副反应
血液去除白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 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通常每升含有(2~ 10)×109个,它是人体自然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 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与抗原等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何要去除白细胞 (WBC)
血液的异体输注
分成份 献血者血液
保存 患者
保存
血液均有一个保存过程
各种血细胞的寿命
除90%的白细胞就能有效防止非溶血性输
血发热反应的发生。 返回
抗体抗原反应
(多次)输血、妊娠、器官移植等均可引起同种免疫, 使受者产生抗供者白细胞的HLA抗体。当受者再次输 入白细胞时,即可发生抗体抗原反应,激活补体,引 起白细胞溶解并释放出热原,从而导致发热等症状。 抗体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 2.
返回
1-3
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定义:
TA-GVHD 是指免疫缺损或免疫抑制的患者未能清 除输入血液中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使其在体内植 活、增植,并将患者的组织器官识为非己物质,作为标 靶进行免疫攻击、破坏的一种致命性输血并发症。
发生率:0.01-0.1% 病 死率:84-100%
一般认为: 输注血液中残留的白细胞数低于107 ,可使发生输 血后GVHD的危险大为降低。
血细胞种类 寿命 体内 体外保存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120d
9-12d 1-4d
35d
6h 6h
*
* 2-6℃在红细胞保存液中,此处寿命主要指粒细胞吞噬性能的保持。
与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副反应
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 -血小板输注无效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病原体的输血传播 -巨细胞病毒(CMV)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Ⅰ/Ⅱ) -带状疱疹,EBV,HIV -肝炎病毒,疯牛病病毒 ?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唾白细胞细菌) 免疫抑制(TRIM) -术后感染 -癌症复发 -激活潜伏病毒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仅占10%
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
-多次输血患者:30-70% -输浓缩血小板:8-50% -输悬浮红细胞:0-44%
预防
对HLA同种免疫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一次输入的白细胞总数不超过5×107 ,即可显著降低原发性 同种免疫,也就是去除了血小板制剂中99%以上的白细胞,则 可明显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 -已致敏的受者少量白细胞也可使其产生继发性同种免疫
过滤前WBC的检测方法 -自动血球计数仪 (灵敏度:100WBC/ul) 过滤后WBC的检测方法 -Nagotte Chember 计数板 (AABB灵敏度:1WBC/ul)
血液去白过滤的时机
血液过滤的时机
血站
医院
献血
成份分离
分离前过滤 分离中过滤 贮存前过滤
储存
血库 过滤 床边
贮存后过滤
受血
18.5
19.1
5Ö Ü
青岛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
吴同昊
ISBT` 上海
WBC过滤对PRC保存期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5 4.5 4 3.5 3 2.5 2 1.5 1 0.52 0.5 0 0Ö Ü 1Ö Ü 3Ö Ü 5Ö Ü 0.58 0.53 0.61 0.82 2.89
TNF-¦ £ Î Â £ Á ¨´ Ë © TNF-¦ £  £ Á ¨Ë ©
> 90%的输血副反应与白细胞相关 现代医学认为:WBC为血液的“污染物”, 提倡将其去除
制备少白细胞血液成份的方法 *
方法 种 类 WBC去除 率 (%) 65~ 88 90~98 85~ 95 >99
RBC回收率 (%)
62~ 93 85~ 91 83~ 92 >9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残留WBC (×109 )
白细胞滤器性能综合评价
白细胞去除率是白细胞滤器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有效成份回收率
决定于滞留体积和过滤介质的量及是否有堵塞;
血液相容性 溶血、脆性增加,血液成份的激活 过滤速度 快---好;决定于滤材和过滤面积;过滤面积 (大,则滞留体积大)和回收率矛盾 是否堵塞
WBC过滤对PCS保存期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抗原抗体反应
-高效价白细胞因子(IL-1/6,TNF-α …)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发生率
-多次输血患者:30-70% -输浓缩血小板:27-63% -输悬浮红细胞:1.6-6%
预防
-输血前使用抗组胺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均 不能预防其发生。 -国外的调查结果认为,一次输入血液或血 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含量少于5×108 ,即去
目前血液滤除白细胞的现 状
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至2001年度,已有24个国家实施或 决定实施100%血液去白细胞过滤
亚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 (韩国及泰国也正在积极准备)
国内发展状况
10多个生产厂家,上百万套的产销量。 近300大中、型医疗机构已全面使用。 已有多省市的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开展全部血 液的白细胞去除工作。
0.15~ 0.89 0.03~ 0.13 0.09~ 0.49 < 0.01 < 0.001
离心分离 非 滤 法 冰冻/融化
自动式细胞洗涤器
血细胞单采法
过 * 滤本表部分数据摘自杨天楹《临床输血》 ** 输血所产品性能 白细胞滤器** >99.9 >95 法
总
结
从方法学的发展历史看,过滤法去白细胞是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血液去除白细胞的临床 意义
血液去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 • • • 避免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减少患 者痛苦 避免和减少同种免疫的发生 避 免 和 减 少 嗜 白 细 胞 病 毒 ( 如 CMV、 HTLV-Ⅰ/Ⅱ等)的输血传播 避免和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