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
专业班级:法学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深入,为了规范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行政立法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与行政法规形成相互配合牵制的体系。
但不可否认的是,行政立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行政立法权力的任意行使,侵犯公民权利与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完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更好地实现权力机构的监督,落实行政机关的监督,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和听证制度,从而规范行政立法权力的运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行政法理论和实践问题。
2003年3月湖北籍公民孙志刚因未携带任何证件,在广州天河区黄村大街被执行统一清查任务的区公安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带回询问,随后被错误作为"三无"人员送至天河区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转送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后,惨遭殴打不幸死亡。
在法律界人士与社会舆论的推动下,三个月后,国务院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废止了国务院于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孙志刚案不禁令人反思:我国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的缺陷,行政立法的严重违宪,应当如何解决?
完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迫在眉睫。
首先,行政机关是人民选举产生的权力机构的执行机构,而行政机关在立法时又享有广泛的立法权,执法权与立法权集于行政机关一身,使得行政机关的权力大大膨胀。
孟德斯鸠说过:“当立法权与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的执行这些法律”,行政机关享有的广泛权力一旦失去制衡,就会出现行政机关滥用权力,侵犯公民合法权利和利益,进而损害国家法治的严重后果,所以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是对权力的制衡的体现,是绝对必要的。
其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依法治国,法律作为治国的依据必须合理合宪。
行政立法是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具体配置过程,它具有涉及面广,权威性强,有合法的外衣不易被人们察觉的特性,其作出的效力直接面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利益,所以多方位监督行政立法,使之在各有效的监控下更好的执行方针政策,从而保障行政相对人及其各利益相关人的权利,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我国现行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存在着权力机关的监督不够、行政机关的监督欠缺公正性、缺乏司法监督等缺陷,对现行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有助于促进依法行政,监督行政立法权力,维护公民合法权利。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在国内,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七条第七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即规定了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以此为依据,有学者提出建立行政立法人大监督机制,创立人大监督委员会,使人大监督专门化,专职化,提高人大监督的目的性,科学性。
同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职责和监督范围,真正落实人大监督。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即国家行政机关的统一领导和自我监督,
而行政复议便是对行政立法监督最典型的行政监督,从行政复议的性质来说, 他既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监督的形式, 又是给行政相对人提供的行政救济手段,作为监督形式, 行政复议应当是对制定规范性文件和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的全面监督; 作为救济手段, 行政复议应当贯穿行政活动的每一阶段, 是对行政活动进行的全面救济。
所以学者建议应当建立独立的行政监督机制,依法行政,事前监督,权力制约。
第三,加强对行政立法的外部监督,如建立听证制度,加强执政党的监督,构建群众和舆论监督等等。
在西方,对行政立法的监督研究较早,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三权分立的政权机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间的监督与制约,限定行政立法权限范围,规定行政立法的原则,规范行政立法的程序,强化行政立法的监督,设立议会监督,行政法院监督,宪法委员会及公民听证制等。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对我国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的研究,找出其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将主要运用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的方式进行研究:
(1)文献法。
即本研究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缺陷及如何完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框定本文的研究范围。
(2)案例分析法。
即通过对行政案例的分析,为论文的写作提供实证分析。
基于行政立法监督机制完善的重要意义,本文希望达到通过对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缺陷的分析,借鉴国内外的学者的观点,主要就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的不足,如何完善两方面进行研究。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11.05—2010.11.22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2010.11.23—2011.01.10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2011.02.21—2011.03.11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
2011.03.12—2011.05.03 毕业实习,修改论文
2011.05.04—2011.05.12 毕业论文定稿
2011.05.23—2011.06.03 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叶必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版
[2] 刘晋:《浅谈我国行政立法及其监督—以孙志刚案件为视角》,《法制与社会》2008 年第23期
[3] 李湘刚:《目前我国行政立法监督机制探讨》,《行政与法》2007年第2期
[4] 贾莉:《论我国行政立法及其监督》,《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2期
[5] 丁才:《对我国行政立法监督的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S1期
[6] 苏涛:《西方国家行政立法监督述论》,《江汉论坛》2003年第12期
[7] 陈慧君:《论我国的行政立法及其监督》,《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8] 徐信贵等:《论行政立法的人大监督机制》,《行政与法》,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