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中国城市建设史1PPT课件

30中国城市建设史1PPT课件

中外城市建设史
1.中国城市建设史(18学时)
重点为古代部分
2.外国城市建设史(14学时)
重点为讲近现代部分
1
中国城市建设史
城市规划教研室 朱燕芳
2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原始居民点的产生)
1、城市的定义:
地理学认为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合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
和村止庄规模大,也更重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 卷第271页)。
定义: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行政管辖的 意义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
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 而形成发展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
4
2、城市形成的标准
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
一、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
二、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
墙的兴建为标志;
三、国家和文明的形成;
四、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
五、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
六、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
七、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 八、金属器物的出现; 九、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
6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7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8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18
2、殷墟 特点:
1)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版筑墙、定向、水平、日照、朝向。 2)无论是城还是建筑都“大”了。 3)宫殿基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城市规划。
19
■2.周代城市建设
奴隶社会进入强盛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得 到加强,崇尚礼制,使建城制度进一步完善。
13
市—商业
《说文》云:“市,买卖所之也。”市就是交易场所即市场。 《易·系辞下》记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世本·作篇》载:颛顼时“祝融作市”。
小结:城与市都是城市出现的前身,但城的开始
兴建并没有和市结合起来,直到周代,市场 才进入城内。
14
4.城市形成的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 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
经济学则把城市看作是工业、商业、信贷的集中地
社会学家:城市是当地那些共同风俗、情感、
传统的集合。《城市社会学》第165页)
另外,人口学、政治学、建筑学等学科关于
城市的概念也都不尽相同。
重点:
1、城市形成的年代 2、城市形成的动因
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中是这样定义 城市的: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枝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 及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
住区——向心围合;生产区;葬区;防御 (5)建筑布局有一定的规律
11
3.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
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不从事生产的“商人” 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 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 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2.殷商时期城市建设
郑州商城 殷墟
17
1、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
址,距今3500年左右。
特点:
1)平面近似长方形 2)北城墙长约1690米,
西约1700米,南、东约1870 米,周长近7公里。 3)城内外包括宫殿、平民住 宅、手工业做坊、墓葬区等。 4)奴隶主住宅及城墙出现了 “版筑墙”。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2.选址的特点(土地肥沃、背山面水)
十、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3.简单的分区(住址与葬区)
4.建筑布局(受到血缘等的影响)
5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简单的分区(住址与葬区) 4.建筑布局(受到血缘等的影响)
15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城市建设
夏——中国古代城市始于夏; 西周——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春秋战国——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重点:1、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2、春秋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
16
一、奴隶制社会的城市建设
■ 1.夏代城市建设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当时有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 制的排水管、夯打土坯筑台等。
支架。
9
地面建筑: 分单室和
多室两种类型,其广泛存 在于仰韶、龙山文化的遗 址中,标志着中国建筑脱
离原始居住阶段。
10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成群房屋比较密集,一般5~10万㎡最
大20万㎡ (3)由成群成片的居民组合而成 (4)布局:有简单分区
12
3.城市的产生
仰韶文化晚期 和 龙山文化早期
城市产生的动因是经济的发展,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与发展而
产生的。
城—王权
《汉书·食货志》晁错曰:“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 《史记·封禅书》云:“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 《事物纪原》引《轩辕本纪》云:“黄帝筑城邑,造五城。” 《黄帝内传》曰:“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 《吕氏春秋·贵因》云:“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史记·五帝本纪》也有类似的记载: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世本·作篇》载:“鲧作城郭。” 《吕氏春秋·君守篇》云:“夏鲧作城。” 《吴越春秋》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训》载:“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