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典型意象有这样一些分类:树木类。
黄叶:凋零。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往事如烟,兴亡之感。
红叶:传情之物,思念。
松柏:坚强,傲岸梧桐:凄凉,凄苦,悲情。
花草类。
花落:凋零,人生失意,生活挫折。
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指国家昔盛今衰。
兰:清高,自傲,高洁。
菊:高洁品格,隐逸。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人生逆境。
红豆:爱情,友情。
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志向,理想,追求。
鹰:刚劲自由,人生志向高阔,豪情壮志。
瘦马:漂泊。
沙鸥:飘零,伤感。
乌鸦(寒鸦):伤感,倦归,凄清。
孤雁:孤独,思乡念亲。
鸿雁:书信,思乡怀人。
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浪汹涌:人生逆境,江湖诡谲。
寒烟:境况惨淡,人生迷惘,理想不得实现。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人涧花然①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①然:通"燃"。
问题: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
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
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
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
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
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
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
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
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1)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唯有落花知!【注】①沈郎:沈约,南朝名相、诗人,多病。
这里是词人自比。
阅读全词,简要赏析"沈郎"形象。
【答案】"沈郎"形象是词人自我形象,苏轼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约自比,含有深意;面对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词人叹己"多病"甚至弱不胜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借鸿雁、鹧鸪的意象,在忧伤中表达了对故旧亲友的挂念;将落花比知己,暗示命运的沉沦,表达情怀的寂寞。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7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
鍪,音móu。
万兜鍪:千军万马。
(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2)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⑴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
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⑵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桥萧立之自把孤樽擘蟹斟①,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注】此处暗用晋人毕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的典故。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境。
[参考答案]诗中刻画了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潇洒、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
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轻柔的橹声如人语呢喃,反衬出夜的宁静和幽美,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
虽然孤独一人,但无茕茕孑立的孤独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3】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
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
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6】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
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
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
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7】分析下面诗歌的人物形象。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俭:通"险",怪异。
时世:当代。
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答案】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
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7分)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4分)(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⑴第一首:呈现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
(2分)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分)⑵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前者写出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
(1分)后者写出了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