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赫章双坪乡安山村村庄整治规划

赫章双坪乡安山村村庄整治规划

赫章双坪乡安山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单位:赫章县城乡规划局审核:周礼伦项目负责人:刘中编制人员:蒋荣助理工程师舒国忠助理工程师廖春钱其群黄国栋日期:二O一一年十月赫章县双坪乡安山村村庄整治规划(2011-2015)说明书赫章县城乡规划局2011年10月赫章县双坪乡安山村村庄整治规划赫章县城乡规划局2011年10月第一章总则 (5)一、村庄整治规划背景 (5)二、规划特点及原则 (5)三、规划目标 (6)四、规划依据 (6)第二章双坪乡安山村基本情况 (7)地理位置 (7)二、全村基本情况 (7)三、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7)四、村建设现状 (8)第三章现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8)一、主导产业 (9)二、农民专业合作社 (9)三、技术培训 (9)五、特色种养业 (10)八、农产企业 (10)九、商品经营 (10)十、农田建设 (10)第五章生态庭园建设规划 (10)一、山头绿化 (11)二、水源净化 (11)三、村庄绿化 (11)四、一池三改 (11)六、能源清洁化 (12)七、庭院经济 (12)第六章特色庄园建设规划 (12)一、村庄规划 (12)二、“黔西北民居”建设 (12)三、道路硬化 (13)四、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13)第七章文化乐园建设规划 (13)一、文艺宣传 (13)二、电视广播 (13)三、信息化建设 (14)四、文化宣传 (14)五、农民文化娱乐 (14)第八章和谐家园建设规划 (14)一、平安创建 (14)二、社会保障 (14)三、村民自治 (15)第九章投资估算 (15)第十章保证措施 (16)一、村庄整治规划背景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寨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村庄整治就是对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集点(村庄)的整顿和治理。

村庄整治要以实现“乡村风情浓郁、村寨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畅通、村容村貌整洁”为总体目标。

村庄整治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赫章县规划局从自身的职能职责、专业特点和技术人材的实际出发,从有利于树立贵州形象及发展的思路出发,决定对所有行政村开展村庄整治。

二、规划特点及原则(一)村庄整治规划的特点村庄整治规划是以“治旧”为基本要求,以新村建设为核心,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现有条件,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和改善生活环境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为重点,突出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环境的整治和改造要求。

(二)村庄整治规划原则1、城乡统筹,以城代乡,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2、坚持“规范存量、控制增量、旧村整治、新村配套”的原则;3、坚持以低成本投入,低资源消耗的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防止大拆、大建、破坏历史风貌和资源的原则;4、综合考虑整治项目的急需性,公益性和经济可承受性,确定整治项目的内容和整治时序,即分步实施的原则;5、涉及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产、生活最急需的项目优先开展整治的原则;6、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的原则;7、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农民自主选择确定整治项目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村庄整治,用1-5年时间,按照整治规划的要求,使岔沟村村寨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齐全,交通便捷畅通,村民生产、生活基本方便,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村庄环境整洁优美。

(二)整治目标1、基础设施整治目标:①道路硬化率100%。

②用电普及率100%。

③卫生、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

④100%的农户住上符合相关标准的住宅。

2、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并符合相关要求。

3、生态环境整治目标:①逐步实现村庄生活用能清洁化。

②实现垃圾定点收集,定时清运。

④村庄环境整洁优美、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四、规划依据(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黔发党[2006]1号)(三)《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05]174号)(四)《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黔村通[2006]80号)(五)《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技术导则》(六)《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黔建村通[2006]141号)(七)中央、省、州县及相关部门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八)《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九)《双坪乡乡村乡总体规划》(十)《双坪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一)县、乡、村民有关村庄整治的意见第二章双坪乡安山村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安山村位于双坪乡西大门,距乡政府6公里,最高海拔2100米,最低海拔1317米,地域辽阔,东邻双坪村,南接刺竹村,北壤高明村,东西相距5公里,南北相距5公里。

二、全村基本情况全村辖7个村民组,213户1179人,有汉、彝、苗,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23%,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11亩,森林覆盖率为75%,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玉米、洋芋、白芸豆、大蒜、苦荞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2010年,年人均纯收入为850元。

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无村计划生育服务室、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三、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契机,以抓“五型”,促“五改”、“五建”,实现“五化”为工作思路,从村情出发,狠抓“产业发展”这一核心,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绿色环保工业、特色民居风情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坚持把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五型”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努力打造优势产业、特色产业。

成立了安山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安山村丰富的林地资源,按照“果园—饲草—牲畜—肥料—果树(中药)”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引导农户采取林草间作模式,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和林下养殖业,目前全村生猪养殖场2个,规划建设黑山羊养殖基地1个;以合作社运作,滚动发展的模式规划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

建设了以樱桃、布朗李子为主的经济果林近100亩,每年可为农民带来10万元左右的经济收入。

充分利用安山村生态文明家园“黔西北民居”建设的成果,大力发展农家店建设,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每年产值达10万元以上。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维修通村路500米,新修通组路500米,硬化通村道路260米、通组路200米。

实现全村户户通电,组组通电话。

按照“楼房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要求,依托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和农村危房改建工程,不断加强村庄整治力度。

目前,已完成严格按“黔西北民居”风格亮化房屋110幢,建沼气池50口,改厕69个,改圈30个,新建“同心水窖“20个,全面提升了安山村的村容村貌。

四、村建设现状1、土地利用:村域范围内坡地少,平缓地较多,建设用地有很大发展空间。

村民住房以砖混结构、砖木结构为主,且部分房屋已建成“黔西北民居”。

2、用水:全村水源点较为丰富,但目前还不能满足大量灌溉工程的需要,且由于饮水管道不规范,常常出现有水无水吃的现象。

3、电力:供电线路完备良好,基本能保障全村用电需求。

4、通讯:全村都可使用移动电话,卫星电视全村普及。

5、道路设施:维修通村路500米,新修通组路500米,硬化通村道路260米、通组路200米。

6、基础设施建设:建沼气池50口,改厕69个,改圈30个,新建“同心水窖“20个。

第三章现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房屋建筑得以改观,但缺乏地方特色,部分农户没有庭院硬化绿化,环境景观较差。

2、村域绿化景观主要以自然林地景观和作物季相景观展现特色,需打造乡间文化风貌,展现当地自然特色。

1.生产机耕道路建设滞后,给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带来不便;2.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农产品商品转换率低,小农经济意识是阻碍生态文明建园建设最大的问题;3.部分群众对生态文明建园建设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认识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4.部分农户思想意识没有转变,房屋改建了,但周边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依然严重;5.部分农户仍以柴作为燃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森林植被,因此,需制定和完善村内相关规章制度,强化自我约束和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新能源的推广和使用,积极保护森林资源。

第四章致富田园建设规划深入实施开发扶贫和小康村寨建设,实现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

一、主导产业双坪乡充分利用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以“春季赏樱桃花,夏季初品‘中国樱桃之乡’佳果;夏季避暑休闲垂钓;秋季品尝平山江南香米;冬季吃农家杀猪饭”为内容,积极引导农民按照“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六要素,成功打造了七星关农家乐、扇子田农家乐、朱记特色农家乐、润德园山庄、悦缘山庄等五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农家乐,推出了七星关河鱼、扇子田农家菜、苗乡回锅肉、酸汤包谷饭、豆花鱼、青椒辣子鸡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菜,双坪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中,以安山村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品一业一模式”的发展思路(即:打造万亩中药品牌、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全乡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在安山村建立种植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充分发挥好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合作社来带动全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全村百姓的经济收入。

三、技术培训准备从2010年到2011年,根据农业和产业开发需要,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和县、乡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服务体系,对全村劳动力分批进行技术培训,广泛开展科技示范户活动,提高农民科技水平,达到农村劳动力人人掌握1-2门致富技术,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0%以上。

四、“万元田”建设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70%以上农户有1亩以上的万元田。

五、特色种养业安山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加大对土地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努力把该示范基地打造成全县中药产业的精品工程和样板工程,真正发挥其以点带面的作用。

一是计划于2010年9月在宣传动员和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示范基地建设,每个组选择400-500亩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的地块,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区域。

二是在示范基地区域内彻底消灭小麦、小杂粮等低产低收入农作物的种植。

三是建设区域内组织农户按照中药材无公害生产技术的要求统一种植续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