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氓》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卫风·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叙事诗,它使用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氓》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增强诗歌鉴赏的指导,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鉴赏诗歌起着引领作用。
(三)教学目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和水平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相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3.了解《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本单元和课文内容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学会比较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味“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二、说教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动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所以,我将选用诵读法、提问法来实行教学。
三、说学法新的教学理念不但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以,教学中我将实行以下学法的指导:默读感知法、答问法、质疑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分为以下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本课是一首弃妇诗,所以我以爱情为切入点,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情境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相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积累文学常识的重点。
学生对1《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三)检查预习情况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水平。
所以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先让学生把不能明确的读音和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教师再实行解答。
通过预习和释疑,锻炼学生自学的水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古代文学的学习,特别是诗歌的学习,不读难成其学,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主要手段,所以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个别朗读等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四言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弄清诗歌的故事情节,使学生逐步养成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五)研读诗歌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设计品读讨论活动,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分段解读诗歌,学生参与交流讨论,教师即时点拨,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实行个性评价,分析诗中比兴手法,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六)探究写法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义和女子的坚贞忠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所以我将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对比手法实行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七)体验拓展在这个环节,我组织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同学们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学生善思、善言的水平,让同学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更深、更广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
(八)课堂小结我将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借以引导学生树立准确的爱情观。
(九)作业布置背诵全篇,积累诗歌。
(十)板书设计(情节)(章句)(手法)(基调)恋爱(1—2章)赋热情、幸福氓婚变(3—5章)比、兴怨恨、沉痛决绝(6章)赋比兴、对比清醒、刚烈此板书直观明了,既展示了诗歌的内容要点,也展示了诗歌的最主要的写法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篇二】一、指导思想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能够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
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水平目标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水平。
b、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升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水平。
3、德育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说教法1、使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使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实行分析。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a、“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b、“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c、“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a、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b、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d、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并称“风*”,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3、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4、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能够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答: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持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
《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
”“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答:不好,这是使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5、课文重点:(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
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全文直陈其事,使用了“赋”的写作手法。
也使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6、思考问题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理解这个现象?7、作业:1、翻译诗歌第六章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五、板书设计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每段的内容,体现人物形象。
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安静地淌着,秋风把深秋最后的几朵花打落,花瓣浮散在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