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雾化专家共识

儿科雾化专家共识


雾化吸入疗法概述
以气溶胶的形式输出, 接触面大, 利于药物与气道黏膜 上皮细胞接触发挥药效。 直径1~5 μm 的雾粒最为适宜: > 5 μm, 多被截留在口咽部 < 0.5 μm, 能达下呼吸道, 90%随呼气排出 雾粒形态影响药物在气道的分布, 不规则形状的雾粒更 易进入下呼吸道。 最不需要患儿刻意呼吸配合, 适用于儿童。 药量少,避免/减少了全身给药的潜在不良反应。
雾化治疗的注意事项: 对呼吸道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作雾化吸入。 碱性药液、高渗盐水及蒸馏水可致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痉 挛,应避免用于雾化吸入。 油性制剂也不能以吸入方式给药,否则可引起脂质性肺炎。
主要内容 有关雾化吸入治疗的专家共识 雾化吸入治疗的概述 儿童呼吸道疾病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及推荐方案 雾化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儿童呼吸道疾病常用雾化药物种类
常用药物
吸入性激素
备注
布地奈德 丙酸幅替卡松: 地塞米松:无亲水基团,难通过细胞膜与激素受体结合,不易 发挥局部抗炎作用。不常规推荐 SABA:沙丁胺醇 特布他林 SAMA:异丙托溴铵 盐酸氨溴索(国外有雾化剂型,国内有经验报道) α-糜蛋白酶(有效性尚须进一步证实) 乙酰半胱氨酸(国内有吸入剂型,儿科用药经验少) α-干扰素(有临床使用经验,无儿童剂量,有效性待确定) 利巴韦林(20mg/ml,吸入11小时,4天;不常规推荐) 局部应用很少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易引起过 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我国无专供雾化吸入的制剂,静脉 制剂中含有防腐剂,如酚、亚硫酸盐等,可诱发支气管哮喘。
儿科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欧维琳 ouweilin@
主要内容 有关雾化吸入治疗的专家共识 雾化吸入治疗的概述 儿童呼吸道疾病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及推荐方案 雾化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有关雾化吸入治疗的专家共识 洪建国等.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中 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 ,27 (4 ):265 申昆玲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1 ):86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中国呼吸与危重 监护杂志,2012 ,11 (2 ):105
雾化治疗的注意事项:
少数患者雾化后,不仅没有出现支气管舒张,反而诱发 支气管痉挛,即所谓“治疗矛盾现象”.
可能原因: 药液低渗,防腐剂诱发,气雾的温度过低或对 药液过敏。 应寻找原因,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中国呼吸与重监护杂志.2012 ,11 (2 ):105
申昆玲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1 ):86
吸入雾粒的形态也影响药物 在气道内的分布
10 m
10 m
布地奈德
二丙酸倍氯米松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时, 呈不规则形状的雾粒更易进入下呼吸道1
1.Sbirlea-Apiou G, Katz I, Caillibotte G, et al. Deposition mechanics of pharmaceutical particles in human airways.//Hickey AJ. Inhalation Aerosols. Informa Healthcare USA,Inc. 2007:1-30.
原理:压电晶片产生1 MHz~2 MHz高频超声在储药池顶层液面形成雾粒
申昆玲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1 ):86
超声雾化与射流雾化的比较
洪建国等.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 ,27 (4 ):265
主要内容 有关雾化治疗的专家共识 雾化治疗的概述 儿童呼吸道疾病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及推荐方案 雾化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雾化治疗的概述---吸入疗法的历史沿革
吸入方法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的印度1,19 世纪手持式玻璃球雾化器发明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应用吸入疗法防治哮喘
雾化吸入治疗概述 雾化吸入治疗方式: 射流雾化 氧射流雾化 空气压缩泵雾化 超声雾化
雾化吸入疗法概述
常用的雾化技术----射流雾化:
压缩泵或氧气驱动; 雾粒大小与气流压力、流速有关: 流速↑→输出量↑→ 雾粒小,雾 化时间↓→ 患者依从性好。 药池液量:2~4 ml,5~10 分钟内 输完。 喘息急性发作、呼吸困难的患儿, 以氧驱动雾化给药为宜,流量: 6~8 L/分。
申昆玲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1 ):86
超声雾化吸入疗法不适用于哮喘治疗
药雾微粒不能完全到达 能形成雾粒的液面顶层 气雾水粒密度大,增加 哮喘患者的 气道阻力
影响某些 药物的活性
药物雾化不充分,有效 药雾微粒数量少,大部 分药物停留在残液中
嗣后吸入疗法被《全美哮喘诊治规范》、GINA2,3、《全 球哮喘管理与预防策略》等指南广泛推广使用
2003年起,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和《儿童 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也把吸入疗法作为防治哮 喘的首选疗法4,5
1.苏长海、卢立山. 吸入法治疗哮喘发展史. 中国药师. 2008;11(8):985-7. 2.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updated 2008). 3.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updated 2009 ).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 2004;42(2):100-6.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10):745-53.
相关主题